英國政府日前宣布進一步削減可再生能源補貼,在英國國內引發軒然大波。
事實上,2014年4月,歐盟委員會就曾發布新規,逐步取消對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國家補貼,且自2017年起,所有歐盟成員國都被強制限制對可再生能源產業進行補貼。英國這一舉措亦可看作是對歐盟新規的回應。
對可再生能源產業進行補貼,從一開始就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色彩。在全球氣候變暖、化石能源緊張的大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各國追求的共同目標;而與之相矛盾的是,這始終是一個開發程度不夠、盈利能力不強的朝陽產業,因而各種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才會應運而生,其最初目的是吸引更多社會資金進入這一行業,鼓勵企業發展相關技術。
而從長遠來看,輸血是為了造血,目的是讓可再生能源產業擁有自我造血的功能,逐步能夠維持自身的發展,進而做大做強。待企業發展到那種程度,再考慮逐步減少甚至取消補貼。
或許有人會說,補貼等經濟政策扶持并非長久之計,不利于創建一個公平的電力市場環境。德國對可再生能源扶持力度之大堪稱全世界典范。自2000年《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以來,可再生能源占比從200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25%。然而,對可再生能源的大力補貼導致電價上漲速度過快。于是德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法》進行改革,大砍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控制其規模和補貼增長的趨勢,打破現有的“過度支持”狀態。考慮到電力消費者的財政負擔日益增加,捷克政府也已結束對所有新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的補貼。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只要可再生能源產業沒有發生重大跨越式發展,這樣的權宜之計,恐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應該有它存在的理由。
目前,很多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都還處于起步階段,離不開政府補助,否則運營將十分困難。發達國家如美國也還需要激勵政策,英國一放出話來要減少補貼,大批企業就擔心活不下去了,何況還有不少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其他國家的清潔能源企業呢?好比蹣跚學步的嬰兒,父母一撒手,可能就要跌倒。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減少甚至取消補貼是個趨勢,歸根結底是時機問題。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對一些國家來說,可再生能源補貼已成為政府和納稅人沉重的負擔,適當減少補貼,大概正是為此。然而,對于可再生能源企業來說,卻有如晴天霹靂。政府在決定取消補貼時,應該考慮,這樣是否將對許多新的待建工程造成嚴重打擊,國家的減排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補貼的存在是否還在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范圍之內。
由此可見,任何一項國家政策的出臺都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均衡各方利益,審慎地做出決定。需要根據各國自身經濟水平與發展階段,不斷調整和完善其可再生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