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度全國因下雨出現“看海”“捕魚”的尷尬景像。經常是大雨大海,小雨就是湖泊,而在池州,市民想“看海”挺難。雖然雨情兇猛,但城市排澇能力再次經受住嚴峻“考驗”,城市主干道及老舊小區沒有發生淹水,大雨中,池州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基本保持通暢。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一座城市的下水道,折射出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質量,考驗著城市的宜居水平。6月15日以來,南方部分地區遭遇新一輪暴雨襲擊,全國不少城市出現城區“看海”“捕魚”的尷尬景像。7月1日下午3點,主城區清風大道與青陽路交叉口處排水管道,池州市排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劉浩手持像內窺鏡一樣的“QV”設備進行管網檢測,只見探頭所到之處,顯示屏立即立體成像,地下管網或有破損、或有堵塞物,一目了然。
接到情況反饋后,一旁的一臺英國進口的沖污車立即用30公斤水壓的高壓水槍把3個井位間的100米管道中堵塞物瞬間沖洗出來,隨后,一臺價值300萬元的美國進口吸污車把堵塞物吸得干干凈凈。
陪同采訪的市供排水辦公室主任汪高峰介紹,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供排水設施的規劃、建設和管理,要求對整個城區的供排水實行統一規劃。目前我市共建有管網700多公里,其中污水管網約270公里、雨水管網300公里、合流制管網130公里。“去年,我們對全市水電氣及通訊網絡等管線開展普查,目前,城市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和監控系統已經試運行。”2015年1月1日,我市正式與深圳水務集團簽約成立池州市排水公司,標志我市排水管網及污水處理PPP模式正式實施,全市排水防澇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3月14日至5月15日,公司將主城區139條道路的16834個雨中篦子堵塞物全部清理干凈,清理垃圾1164車,從源頭上讓雨水排放更加順暢。”池州排水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華說,今年1至6月,公司改造主城區排水管網工程18處,搶修塌方6處、塌管4處、易淹易澇點8處,完成主城區383885米管網普查,占主城區管網線路的51%。家住城北小區北巷72歲的陳臘梅說,“去年以前,一下急雨小區積水很嚴重,一樓客廳里都是水,晚上都不敢睡覺,嚴重時,水深都到大腿處。去年汛期前改造好了,現在雨停水干,感謝市政府為咱們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
結合市情,創新投融資模式,2014年年底,池州市政府與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是全國首個正式簽約實施的PPP示范項目,被業界譽為“池州模式”。在以“PPP模式”運營的26年中,政府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新成立的池州市排水有限公司根據考核標準定期檢測,按照考核結果,向其按季度支付、結算購買服務費。該項目目前運營效果很好。今年以來,主城區嚴重積水點由去年13個減少到5個。
PPP合作項目推進的半年時間里,產生的更為直接影響就是倒逼著政府必須加快自身角色的轉變。當初負責市政污水項目建、管、養的住建部門從過去的“運動員”轉身成為現在的“裁判員”,這一轉,前置運營壓力則變成更多的后置監管責任。
“最大的壓力就是監管的壓力,因為政府原來是搞建設的,監管的比較少,PPP項目實施以后,我們政府一下子從‘運動員’變成了‘裁判員’,這中間還有一個轉換的過程。”余祖平說。
據了解,我市將推廣應用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重點加快實施以平天湖、清溪河(白洋河)及故道、水環境整治和溝塘渠生態治理、加固、改擴建防洪排澇設施,促進城區水體循環為主的水生態、水安全系統建設。
同時,改造提升城市系統,實施以公園、景區、廣場等綠地綠廊改造提升為主的園林綠地系統建設,以透水人行道、慢車道和停車場等低影響開發為主的道路交通海綿城市系統建設,以下沉式綠地、可滲透路面及管網改造、雨水收集回用設施為主的建筑小區系統建設,以建立城市雨洪調蓄控制系統、海綿城市軟件平臺為主的能力保障體系建設,構建全區域、多層次、立體化的城市“海綿空間”,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余祖平表示,我們計劃到2017年,示范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72%,年水中懸浮物去除率為40%,城市內澇防治標準達30年一遇,城市防洪標準達100年一遇,努力將池州建成水資源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環境質量優良、水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力爭把池州打造為中國無內澇城市、無不達標水質河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