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乎已經退出中國市場的光伏大牛First Solar又悄然歸來。據說,該公司已經完成部分城市的市場調研,如此低調回歸,First Solar到底準備進行怎樣的布局呢?
First Solar搞碲化鎘技術的,一種棕黑色晶體粉末,不溶于水和酸,在硝酸中會實現分解。而且它是有毒的。
今年6月17日的時候,First Solar宣布自己的碲化鎘(CdTe)薄膜產品轉換效率再度創下新高,從先前的18.2%提升到18.6%,由美國能源局再生能源研究室(NREL)檢驗認證,比同面積多晶硅組件約17.7%的轉換效率更好。這意味著它的效率已經超過了晶體硅。
當然,研究室的數據還不代表它實際產品真正能拿到這個數,不過這也已經很厲害了。再看一組數字可以知道這家企業的科技能力之強。2010年和2011年,轉換率都是在12%以下,到了2012年就達到了12.7%,隨后一路飆升,目前也有16%左右。這種轉換率提升速度不是晶硅對手可以隨隨便便成功超越的。
First Solar在中國一直沒落地。很早之前就宣布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它,卻遲遲沒有開花結果,這一定是心頭之患。
最近First Solar的負責人已經在低調露面,而且也談了不少自己的想法,不過總體看來并沒有透露特別多。或許是自己也不想披露過細。但從他談話蛛絲馬跡中,可以發現一些特殊的跡象。
“我們計劃在中國發揮自己的五大核心優勢。一是高效組件,高轉換效率以及配套的持續化發展將對電網更加友好;二是BOS(Balance of system)系統。豐富的逆變器、支架選型,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完善的質量管控體系,使得電站搭建配合更有效;三是光伏電站運營。FirstSolar可將國外先進的電站設計、施工管理帶到中國,提供更全面的光伏太陽能解決方案;四是并網能力,我們為很多大型光伏電站提供大型并網電力系統解決方案,最后一點是我們積累的運營維護經驗,這也是我們顯著的優勢。我們開發出了銀行可融資性機槍的能源解決方案,可為公用事業能源領域的主要投資者提供資金渠道和低成本融資。”該公司負責人說,說這些優勢業務可以分拆給客戶進行選擇,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提供融資解決方案。”(來自索比光伏網)
這數百字里面,首先是提到了自己的組件。這里會有混淆視聽的地方。有人會認為它可能會在中國建設組件工廠,但個人覺得不靠譜。First Solar現在正啟動馬來西亞的工廠,加上這個舊工廠的話,該公司總產能已有2G瓦了,為什么要在中國再建設一個大工廠?中國的組件產能都這么大了,這美國人再來倒騰組件是不會被市場、被行業、被投資者認可的,所以組件廠的事情毫無根據,也不太會實現。
另外,要建組件也要花錢,今年第一季度已虧損的First Solar怎么可能再加重自己的開支,顯然是要降低的。而且,這么看重研發的公司,不會在亞洲地區再去新建一個工廠來浪費錢。(它曾預計,2015年資本支出為2.25億美元至2.75億美元,這是近幾年來最低的。2012年它花了3.792億美元、2013年為2.826億美元,2012年為3.792億美元,2014年的資本性支出也是3億美元以上。)
第二,他說了自己有好多好多的產品線,什么逆變器、支架選型、還有電站設計和施工管理,懂一點行業知識的人應能猜出這家企業要干什么了吧?不過,在國外它在這方面確實有很豐富的經驗,而且該領域的排名也很靠前,但能否在中國實現真正落地,很難說。
第三,First Solar負責人提到了運維能力,還提到了融資,那么后端的工作想必是也想要開展.怎么開展?運維方面它應該也是有一定經驗的。在前不久的慕尼黑Intersolar Europe會議簡報中,First Solar的歐洲運營和維護高級總監斯特凡˙德格納(Stefan Degener)提及,銀行現在如果要跟EPC公司合作的話,就會去看運營、維護服務協議。
也就是說,銀行貸款的時候會考察的很仔細,看看你們有沒有好的運維公司在幫你們做事情,沒有好的公司,我有錢任性的銀行,放貸款就要好好考慮一番了。因此,First Solar除了自己在故鄉亞利桑那有運營平臺之外,另兩個也放在了澳大利亞和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