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加快發展核電的客觀要求迫切,技術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
核電擁有明顯的清潔和零碳排放優勢,是煤電的首選替代能源。核電的發電過程,不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不產生任何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可導致酸雨的氣體,不像煤電等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會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對空氣的污染是“零”,即使是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在這一點上也無法相比。甚至,其放射性污染也比煤電少得多,正常運行的時候所產生的輻射量小于周邊自然體。國際能源署(IEA)年度《全球能源展望》報告中稱,核電對應對氣候變化、達成減排目標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014年11月12日,中美兩國在北京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中國首次承諾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排放的零增長,同時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核電的作用則更加凸顯。顯然,加快發展核電,對實現我國電力能源的低碳發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意義重大。
核電的高效優勢是無可比擬的。核電站只需消耗少量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巨大能量。據測算,每建成4000萬千瓦的核電,每年可替代標煤消耗1億噸。與水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核電的高效優勢巨大,發電效率更好,替代煤電效應更佳,按照目前標準測算,每100萬千瓦的核電對標煤的替代效應分別相當于200萬千瓦水電、350萬千瓦風電、470萬千瓦光伏發電。顯而易見,利用核電,既會大大減少電力對煤炭的消耗量,又能有效支撐和保障經濟發展。
同時,核電具有很強的經濟性優勢:首先,發電成本較其他任何發電方法都更為穩定和低廉,30公噸的鈾燃料即可滿足一座百萬千瓦的核電站,一航次的飛機就可以運送完成,運輸與儲存都很方便,且燃料成本不易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其次,對照“穩增長”戰略要求,核電站建設具有技術含量高、投資總量大、涉及產業多、工序鏈條長、建造周期長的特點,是帶動產業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區別于傳統的優質因子。一個500萬千瓦的核電站,建設期可創造直接就業崗位13000個左右,增加稅收近10億元(投產后每年為地方增加稅收近32億元)。更有價值的是,對照“調結構”的戰略要求,核電可成為創新驅動戰略重要抓手,核電設備的國產化和核電建設的自主化,能有效帶動裝備制造業,帶動設計研發、工程建設、裝備(材料)制造、運行檢修等全產業鏈的技術、產能和人才升級,極有利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中國品牌。
我國三代核電的安全性、技術成熟性、設備國產化、建設自主化,都已有質的提升并走在世界前列。人們對發展核電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根據國家決策,我國未來建設的核電機組是在世界上領先的AP、CAP系列核電及華龍一號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和預先發展的具有四代核電特征的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等核電,技術上已經成熟,安全上堅強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