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達索”,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赫赫有名的法國“陣風”、“幻影”戰斗機,然而這只是冰山一隅。當達索飛機制造公司通過一架架新型戰斗機推動軍工產業前行時,達索集團旗下公司——達索系統(Dassault Systèmes)則在用3D仿真技術改變著世界。
近日,達索系統能源工業部全球副總裁史蒂芬˙戴克利(Stéphane Declée)就3D仿真技術在能源行業的應用,特別是在中國能源市場的應用與記者進行了交流。
記者:達索系統軟件如何與能源行業產生聯系?
史蒂芬˙戴克利:達索系統的仿真技術和產品都嵌入在三維體驗平臺之中,它是基于行業中的一個通用建模語言——Modelica搭建起來的模型,我們基于這個模型去做可視化的仿真應用。在水電、核電、風電、電網、石油化工等領域,我們的系統軟件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另外大家所熟知的電動汽車特斯拉和正在環球旅行的太陽能飛機,也都在應用我們的產品。
舉個例子,比如油氣上游領域,我們可以通過輸入一系列參數,去觀察和預測油藏的分布情況,進而決定在什么地方打什么樣的鉆井,井要打多深,然后預判會采到什么樣的油品等,最終實現提高采油率的目標。再比如風電,我們可以通過輸入氣象參數,預測風向、風力,從而計算出最佳的風機排列方式,并實現風電廠選址的最優化。
記者:這種仿真應用是即時的嗎?例如可以直接接入電網實時演算,還是需要第三方輸入參數被動進行?
史蒂芬˙戴克利:從技術上說,我們的產品可以接入電網或其他能源系統,但我們做的并不是一個實時的電網控制系統,而是建模和仿真,從而幫助電網更好的運營,但這并不局限于實時仿真。
記者:在中國乃至世界很多國家,能源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被業界視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作為一家IT背景濃郁的公司,你們如何看待這場變革?
史蒂芬˙戴克利:中國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這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作為一個外國人,我也還在消化吸收中。達索系統要做的是配合“互聯網+”的概念,為數字工業化提供更好的服務。特別是在一些新能源項目上,從研發、建設到設計和運營等,信息技術大有可為。
我們在與中國的核電客戶接觸時發現,他們有些非常超前的想法,例如在發生核事故時,如何通過仿真模擬出受輻射程度最低的撤離路線。事實上,中國趕上了能源行業數字化的好時代,法國、美國等國家大力發展核電的時候,信息化技術并不成熟,仿真應用更不成熟,所以我們為它們提供解決方案時更多側重于支撐現役核電站的延期服役和退役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國,我們可以直接應用最新的信息化技術。
記者:我注意到,達索系統正與中國政府合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的合作,具體是哪幾座城市?
史蒂芬˙戴克利:這是一個相當前衛的推廣計劃,我們正在跟有關的地方政府合作,未來幾周就會公布,但出于保密的需求,暫時還不能公開。另外,關于數據的保密需求,我們將在每個城市推薦使用私有云,只對特定人群開放,以保證數據的安全。
記者:你們是歐洲年營業額超過10億歐元的3大軟件公司之一,但知道你們的人似乎并不多。
史蒂芬˙戴克利:達索系統是一家工程師文化為背景的公司,精于實干,宣傳方面不是很重視。事實上,這在整個能源信息化領域也是普遍現象,相較于汽車等高度產品化的行業,我們確實很低調。但信息技術在能源行業應用是無孔不入的,也是必須的。以核電為例,中國現在有20多座在建機組,我作為法國人都感到吃驚,要知道法國核電大發展時也沒有達到這樣的規模,如果不依靠現代的信息技術,這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實上,正如我前面所強調的,中國是幸運的,很多能夠在中國大范圍應用的新技術在國外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因為我們已經過了那個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