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順超 王姝力 報道 9月24日,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以下簡稱“電規總院”)在京發布《中國-中東歐能源合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聚焦中國及中東歐地區能源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系統梳理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機遇,為進一步深化合作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參考建議。據悉,為助力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行業優勢對接、推動企業開展務實合作,電規總院每年選取特定區域或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并組織編寫“一帶一路”能源年度報告,這是2020年首份年度報告。《報告》發布會由電規總院副院長徐小東主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七年以來,在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努力下,能源領域合作不斷拓展深化,為沿線國家和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中東歐地區連接亞歐大陸,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我國能源行業對外合作的重點區域。近年來,中東歐各國可再生能源持續增長,電力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轉型和發展成效顯著。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區域日益活躍,中國-中東歐能源合作呈現提速擴圍的態勢,未來空間與潛力巨大。
對此,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在致辭中指出,自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啟動以來,合作領域日益廣泛、合作內容持續拓展。在能源領域,雙方共同成立了中國-中東歐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為加強務實合作搭建了有效平臺。雙方企業在電網、核電、新能源發電、清潔化煤電等領域,陸續開展一系列務實交流與合作,呈現多點突破、快速推進的良好局面。電規總院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智庫,聚焦能源行業發展需求,由其編寫的《報告》將為中國-中東歐開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合作提供有益參考。
中國能建集團副總經理于剛表示,在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帶動下,雙方企業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合作。在能源投資方面,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中東歐國家能源轉型進程,風電、光伏領域累計投資額超過40億歐元;在工程建設和技術服務方面,中國企業參與多個主力火電站、水電站等建設,參建項目總規模超過200萬千瓦。中國能建先后參與波黑斯坦納里火電站、塞爾維亞潘切沃聯合循環電站等重大項目,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獲得合作方高度認可。電規總院于今年啟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年度報告的編制,并將中東歐作為第一個重點研究區域,報告內容豐富、數據詳實、圖文并茂、亮點紛呈,有利于雙方企業進一步加深合作。
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駐華使館參贊Tea Pirih表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前已成為中東歐多國的重點目標。以斯洛文尼亞為例,可再生能源占電力消費的比重將由2005年的16%提高到今年的25%。計劃到2030年,進一步將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減少36%,能源效率至少提高35%,可再生能源占比至少達到27%,同時逐步退出與減少30%的煤炭使用。通過一系列戰略行動,希望在運輸、建筑、工業等方面找到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方案,與中國企業展開深入合作。
據了解,《報告》分為中東歐能源行業發展情況、中國能源行業發展情況、中國-中東歐能源合作機遇及行動建議等章節。發布現場,由電規總院國際部主任何肇對亮點內容展開解讀。
何肇介紹,中東歐地區共包括17個國家,近年來以4%左右的GDP增長勢頭,顯著快于歐洲平均水平。2014-2019年,其能源消費增速先升后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在歐洲區域增速較快;能源生產整體呈下降趨勢,能源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可再生能源生產總量占比達到24.2%、非化石能源生產總量占比達到36.9%。近5年,中東歐地區能源進口百分比上升約8個百分點,2019年能源進口超過40%。其中,油氣作為主要的一次能源品種,大約80%以上依賴進口。
聚焦電力領域,2019年,中東歐地區電力消費總量5707億千瓦時。2014-2019年,電力消費整體呈上升趨勢,在歐洲區域增速較快,但人均用電量與歐盟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時,電力裝機總量整體平穩,2019年達到1.6億千瓦。電力裝機結構持續優化,煤電和水電是主要電源組成,兩者占到總電源結構的近60%。為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中東歐各國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采取向競價機過渡等多項措施。
在中國,近年來能源消費總量穩步增長,能源生產總量穩中有升。何肇用一組數據予以說明: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48.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3%;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9.7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5.1%。在積極構建清潔低碳的多元能源供給體系的同時,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達到15.2%,2015-2019年增加了4.9個百分點。
何肇表示,2015-2019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達到5.1%。在電力消費總量平穩增長的大背景下,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及信息化相關產業迅速崛起,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占比逐年增加。同時,電力裝機總量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底裝機容量約20.1億千瓦,同比增長5.8%。隨著能源轉型步伐加快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高,新能源、清潔煤電等技術快速發展,電源結構不斷優化。
基于雙方能源發展現狀,中方能源企業在中東歐地區的活躍度日益升高,合作成果逐步顯現。大型電力項目的工程建設合作取得新進展,新能源成為能源投資新的突破點,股權投資及并購等新的合作模式正在浮現,技術交流合作全面開展。《報告》預測,在轉型情景下,中東歐地區能源轉型潛力釋放、能效持續提升,到2030年能源需求總量接近3.5億噸標油,較2019年增長超過7%。
“隨著以風、光、生物質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結合中東歐各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進行預測,2030年中東歐地區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提升到25%以上。同時,煤炭需求持續下降,2025年后石油消費逐漸下降,天然氣需求比重平穩增長。”何肇表示,由于部分中東歐國家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仍顯著低于歐盟2030年目標,能源轉型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以此預判,其可再生能源需求總量將超過7600萬噸標油,較2019年增加約80%,由此成為近期發展重點。中國在風電和光伏領域具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可與中東歐國家在風電和光伏項目投資、設備制造、工程施工等領域進行合作。
除了新能源,油氣、核電、水電等領域也是關注重點。何肇提出,中國在油氣開采和管網建設方面技術領先,可與中東歐國家在油氣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核電也是中東歐地區實現能源轉型和清潔排放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保加利亞、捷克、羅馬尼亞等國均計劃啟動有關項目,中國具有安全高效的核電發電技術,雙方可在核電開發領域開展合作。在水電領域,中東歐地區水電技術可開發量超過2000億千瓦時/年,預計到2030年新增裝機超過600萬千瓦,規劃和在建的抽水蓄能裝機容量464萬千瓦,中國可在水電項目開發、工程建設和設備制造等方面與中東歐國家開展合作。中東歐地區還需建立具有較高運行效率和自動化水平的經濟型智能電網,并在未來10年伴隨一定規模的高壓電網建設需求,中國在電網領域的先進技術可為其提供支持。
為進一步深化合作,《報告》提出如下建議:加強政策溝通和高層交流,推動對話交流活動的機制化;制定能源合作項目指引,為雙方企業市場開拓與項目對接提供指引與參考;推進技術標準對接和裝備認證互信,推動雙方在電力產品質量、技術國際認證交流合作;打造高質量能源合作示范項目,發揮示范項目的頭雁效應;開展專題聯合研究,實現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能源行業的精準對接;加強人員交流和技術創新合作,就雙方共同關注的技術領域開展課題研究、技術孵化等活動。
在業界專家對話環節,斯洛伐克共和國駐華使館參贊馬提娜、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駐華使館參贊潘緹婕、中國華能集團國際部副主任王文娟、北方國際副總經理郝峰、中國能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建華、ICF國際咨詢公司高級顧問胡瓦等嘉賓,圍繞中東歐能源轉型路徑、雙方清潔能源合作經驗、合作機遇及新模式等內容展開探討,為進一步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地區的能源合作建言獻策。
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