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什庫爾干縣馬爾洋鄉位于帕米爾高原,是全國聞名的邊境高原鄉,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熱水燒不開、氧氣吃不飽”是這里的真實寫照。然而,正是在這樣極端艱苦的環境中,電力施工人員劈石開山,架設一條條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幸福線。
早在2014年,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按照國家能源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決策部署,通過大電網延伸和光伏的方式解決了新疆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但還有一些偏遠地區靠小水電和光伏板勉強支撐。小水電為季節性發電,一到枯水期便無法使用,同時,由于光伏板缺少維護,部分村民家的光伏發電設備僅能維持幾個小時的照明使用。電能的短缺,極大地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高山阻擋不了關懷
今年,新疆電力積極響應自治區政府號召,大力推進11個光伏行政村通大網電工程建設,以大電網延伸的方式全面解決缺電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昆侖山的一處山腰,電力施工人員正在開掘架設輸電鐵塔所需要的基坑平臺。
“這項工程最難的是大型機械根本用不上,施工點要么在山上,要么在河谷。今天施工點下面全部是堅硬的頁巖石,我們要在此處鑿出1個近8平方米的平臺,然后再挖4個深度達2米的基坑。”喀什供電公司項目經理蔣小剛介紹,因地質堅硬,施工人員只能先用風鉆打孔,打完孔后灌注膨脹水泥漿,將石塊脹裂,之后再將石塊敲下來。
其實,巖石只是施工人員遇到的難題之一。工程建設中,大到一座鐵塔、小到一顆螺栓,建設所需的7000余噸物資必須從全國300多個生產商通過汽運運到施工現場。
來自山東的貨車司機李連奎說:“從濟南開了4天車,走了4000多公里,終于來到了喀什市,原本以為到了目的地,結果從喀什市走到馬爾洋鄉,區區400公里,我們整整走了一天。”
工程物資運輸如同一場奔跑接力賽,在公路運輸完成“馬拉松”之后,“接力棒”將交給最后一個運輸環節———小運,即物資卸載后運到施工現場。工程中大多數鐵塔的架設點處于崇山峻嶺之間,百米之內的海拔落差往往達到三四百米,大多數塔位車輛無法到達,只能再通過架設索道或采用騾馬和牦牛等原始方式進行運輸。
11個光伏行政村中有10個村在葉城縣和塔什庫爾干縣的邊境區域內,生活條件和電網建設條件極為惡劣。而這兩個縣南部多為高海拔山區,加上35千伏變電站供電范圍有限,這個區域的電網覆蓋率比較低。新疆電力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加快邊境貧困縣市基礎設施建設、全力保障邊遠地區生產生活用電需要,對提高邊遠地區困難群眾的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
向著高海拔高質量邁進
在海拔4300余米的馬爾洋達板,連續2場大雪給帕米爾高原披上了一件銀裝。這里的氣壓只有600百帕,氧氣的含量只有平原的70%。在這種環境下,連走上兩步都要喘息半天,更別說在遠離地面數十米的高空進行長時間、高強度作業。
遠眺馬爾洋達坂,一群身著沖鋒衣,頭戴安全帽的電力施工人員正在緊張地施工,組裝塔材、緊固螺栓。
“現在組立的這基塔,高度31米,重20噸,12名隊員至少需要花上2天的時間才能組立起來。”項目經理王華杰說道,“這要放在平原,用機械操作最多只需要半天。海拔高標準更高,高原生態脆弱,如采用常規機械組塔,將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為盡量減少對高原植被的破壞,我們的施工人員只能人拿肩扛,像堆積木一樣,一件一件緊固起來。”
高原的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惡劣的施工環境,為正常施工部署帶來極大困擾。
“天不亮就要往這趕,上午的天氣比下午好,一過中午,就會起風,為了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我們就得停下來。為了趕工期,中午我們也只是在施工現場簡單地吃點飯。”項目安全員胡凌說道。
黨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解決區域型整體貧困。而隨著電網的進一步延伸,一條連接黨和人民的幸福線橫空出世,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農牧民也將正式告別電能不足的問題,迎來新時代的嶄新生活。這一切的改變,電能無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過幾個月,大網電將延伸至馬爾洋鄉。屆時,這里的農牧民將用上安全、穩定的長明電,也將使這里的城鄉面貌更加亮麗。
文章來源:中國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