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弄清楚為什么會面臨嚴格監管?
在電改9號文中,原文表述為“政府主要核定輸配電價,并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輸配電價逐步過渡到按‘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分電壓等級核定”。那么這意味著電網公司的被監管模式、盈利模式會赤果果地發生重大變化。
在監管模式上:對電網企業監管由現行核定購電售電兩頭價格、電網企業獲得差價收入的間接監管,改變為以電網資產為基礎對輸配電收入、成本和價格全方位直接監管。這話的意思是吃差價的日子一去不返。
在盈利模式上:電網企業按照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收取過網費,不再以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價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收入水平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確定。這話的意思就是靠本事(caihua)吃飯,而不是靠政策(liandan)吃飯。
那么在2015年進入了跑道的深圳、蒙西、寧夏、云南、貴州、安徽試點的省市來說,他們未來總收入的核定方法就變為了:準許收入=準許成本+準許收益+稅金。
在政策文件中,也對如何核定準許成本做出了明確規定,涉及設備資產的主要是折舊費、材料費、修理費的核定。在三者中,折舊費占據了大頭。
進一步說,按照試點方案,折舊費=固定資產原值×定價折舊率。其中定價折舊率與折舊年限成反比,折舊年限越高,定價折舊率越低。而電網公司資產中主要的輸電線路、變電配電線路以及用電計量設備是其主要的固定資產原值,在2015年前,由于電網公司在招投標中大多數實行價低者中標的思維,因為其資產的折舊年限多為10年左右,根本達不到20-30年的使用壽命(除用電計量外)。在固定資產裝入又受到了限制(三產、用戶移交之類不能裝進去,痛苦的不要不要的)的情況下,靠提前折舊來增加折舊費是一個短期嘗到甜頭,后患無窮(請自行腦補,或者看后話)的做法。
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由于加強成本約束和收入監管是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大勢所趨,這將不得不推動電網企業向“降成本、提效益”的內部運營模式轉變,把資產管理這一門課進行補課也將成為電網公司的當前命題。
究竟怎么補課?在資產折舊年限要大幅提高、未來材料費、修理費趨緊、政府將建立獎懲機制的前提下,電網公司得如何激活自己?
首先,準確預測未來的輸配電量、資本性支出、成本性支出。
輸配電量增長可以在“十三五”規劃中進行大概的估摸。
后兩者的計算基于:準許收入與資本性支出(與有效資產成正比)、成本性支出均成正比關系。可以推論,從長遠看,資本性支出和成本性支出規模越大,輸配電價水平越高;總輸配電量水平越高,輸配電價水平越低。
那么這意味著什么秘密呢?電網公司應在首個監管周期之前盡量增加有效資產,爭取在首個監管周期核定一個相對較高的電價水平,為以后輸配電價水平的逐步降低留出一定空間。監管周期正式開始之后,需要謹慎擴大有效投資。當然這些前提是確保投資的合理合法性,而不是盲目的大快干上。
其次,要購買高質量、高可靠性的設備。這將一舉多得。
增量資產質量不高是電網運營工作的主要困難。結合未來監管模式和現狀分析,改變現行設備采購策略,購買高質量、高可靠性的設備,不但可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適應未來監管模式,還緩解了檢修費用上漲等諸多問題。
其三,電網規劃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
各試點方案均提出要建立獎懲機制,但截至目前,尚未出臺詳細的實施細則和考核標準,所以暫時無影響。但是,監管機構可能會隨時跑出來限制輸配電價增長,且如果我們要參照國外的監管經驗(如米國、新加坡、香港的話)這類獎懲機制將顯著的改變電網企業的行為,一旦考核標準出臺了,電網企業的可靠性策略、風險管理策略均需做相應調整。
可以預測的是,監管機構未來將直接監管電網規劃,可能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監管機構可能基于資產利用效率的考慮而削減投資(例如監管機構認為變電站建成后負載水平較低);另一方面,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考慮,監管機構也可能會鼓勵投資(例如為工業園新建變電站)。總之,電網規劃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風險管理意識也是需要重點防范,可能以后大修特修、建立“全宇宙聯網”、但是輸配效率不高的局面將受到質疑。
BTW,這種不確定性讓電網公司之外的其他競爭對手有了更多的進入可能。
來源:北極星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