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是少數幾家“有錢沒地方花”的公司,今年一季度,蘋果庫存現金已累計1750億美元。這意味著,蘋果可以在買下福特、通用以及特斯拉汽車公司之后,還有超過270億美元的現金。投資者希望蘋果能把錢投資在有利可圖的新風投項目上。
隨著汽車日趨以軟件為中心,蘋果汽車便可成為蘋果生態系統的終極擴展。蘋果手表可以充當車鑰匙,用戶在通過車載iTunes電臺聆聽流媒體音樂時,Siri語音助手又可擔當語音導航……擴展生態系統將會把消費者維系在蘋果的新產品上。
根據喬布斯的自傳所述,蘋果造車的主意并非新聞。早在決定開發iPhone之前,蘋果短暫開發過一系列產品,其中就包括汽車。如今,蘋果不僅在認真考慮造車這一想法,并且旗下數百名員工正致力于將這一夢想轉變為現實。據報道,蘋果可能在5年內推出一款“特斯拉的有力對手”。
未來十年,有兩個行業將在操作系統領域尋求飛躍:物聯網和智能汽車。蘋果目前已經發布了Homekit操作系統,智能汽車作為“下一個行業大事件”自然順理成章。
摩根斯坦利曾分析,汽車軟件目前約占總價值的10%。而行業專家則預言未來十年內,這個百分比會增至60%以上。那么,驅使這一戲劇性轉變的眾多原因之一,顯然就是無人駕駛汽車。而當汽車變成自主駕駛,用戶將停止基于馬力和扭矩的消費,轉而將開始消費以軟件和設計為基礎的產品,這兩點恰恰就是蘋果的兩大主要特長。
但是,造車與造手機是完全不同的領域。雖然蘋果造車可謂萬事俱備,但挑戰不可小視。
蘋果產品利潤都頗高,據加通貝祥財團統計,蘋果賺取了智能手機領域高達93%的巨額利潤。而汽車行業從來都沒有過這么高的利潤率。2014年,福特在取得了1440億美元銷售額的情況下,只收獲了區區30多億美元的利潤。盡管豐田去年的利潤率臨近8%,但也仍然無法與蘋果以往的盈利級別同日而語。特斯拉目前使用的是直銷策略,“鋼鐵俠”馬斯克希望借此能將其利潤率提至20%。不過,鑒于特斯拉去年賠了3億美元,他們這種直面消費者的經銷方式能否在汽車行業實現成功還有待考察。汽車行業需要很多預付資金,也是蘋果認真考慮進入汽車市場的原因之一。
蘋果一直都以擁有世界最佳工業設計團隊而著稱,但蘋果幾乎把其旗下所有產品都外包給了第三方生產,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生產A8芯片,三星和LG加工顯示器,富士康則負責iPhone組裝。
從福特的裝配流水線,到豐田的精益制造系統,再到特斯拉的機器人生產,很少有行業能在制造方面與汽車行業相提并論,而且世界上也沒有汽車公司外包其生產商。同時,依靠第三方執行復雜過程也存在太多的安全隱患。如果你覺得蘋果手機的“折彎門”和“天線門”是個大事的話,那蘋果也可能會在汽車上出現諸如“剎車門”和“氣囊門”等問題。雖然蘋果在諸多領域都是專家,但偏偏制造業不包含在其中。
汽車行業急需蘋果這樣的公司帶來“鯰魚效應”,但蘋果如果真是鐵了心踏上造車路,他們勢必將面臨巨大的風險以及不夠高的回報率。
對于蘋果是否應該造車,蘋果經典的“不同凡想”電視廣告序言也許是最好的答案:或許他們是別人眼里的瘋子,但他們是我們眼中的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