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鶴紱(1914-1997),字合夫,今萊州市朱橋鎮盧家村人,核物理學家。1936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后赴美國留學,獲碩士、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
盧鶴紱幾十年來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1938年,盧鶴紱在美國《物理評價》雜志發表《鋰離子低溫熱源》一文,從而發現熱離子發射的同位素效應,進而發明時間積分法,首次正確測定鋰6、鋰7的豐度比。1940年,盧鶴紱發現硼離子的強源,并撰文介紹新離子源的性能。1941年回國后,盧鶴紱先后在中山大學、廣西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執教,歷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盧鶴紱發表的《關于原子彈的物理學》首次公開揭示估算原子彈及原子堆的臨界大小的簡易方法,得到國際上承認。發表的《容變粘帶性之唯象理論》、《從聲現象中研究容變粘滯性及壓縮性》、《容變粘帶性之唯象理論》、《從聲現象中研究容變粘滯性及壓縮性》、《容變粘滯性與聲之速度及吸收》、《可壓縮流體之散逸函數》等文,引起世界各地同行的重視。發表的《鈾核之自裂》、《關于熱能中子所致鈾235分裂時所發出的中子數目的討論》(合著)、《柱形片狀等離子體的穩定性》、《中子結構函數和核效應》(合著)等論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在世界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盧鶴紱治學嚴謹,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他為復旦大學校慶80周年題詞“格物致知、運用自如”,并解釋說,物就是物質,格就是指探討尋求它的規律性,把客觀世界物質現象規律化。有了這個規律就可以作出科學的預言,就可以指導實踐了。他還積極主張“學理科的學生畢業后到工業部門去搞發明創造”。他認為,自然科學是以實踐經驗為基礎的,在中學階段就要讓學生動手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