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是一種清潔能源,利用風能發電的確讓許多地方受益,與此同時,自然就是這樣一個此消彼長的大環境,一方面消耗過多,另一方面就會有所增加,不管是好的伙食不好的,總之就像硬幣總是不止有兩面性一樣。發展了風電,大自然給我們的風被帶走了,或許霾就更容易肆無忌憚了。
風電及防護林對下游風會有一定影響,但風電場的發展和霾的出現并不是一個線性關系。風是什么?風是空氣的水平流動。風的成因主要有熱力成風、氣壓梯度成風、高層風的動量下傳。水平的風和對流都不利于霾的生成,特別是高層風的動量可下傳上千米并帶動下層風運動,所以真正冷空氣來時,地面風力發電場是阻擋不了的。防護林影響風的距離一般是其高度的6~10倍,假設防護林樹有100米高,按此推理,風經過防護林后的一公里就可還原。也就是說,風碰到障礙物繞流是可以恢復的,治理局部風力發電或局部防護林不會對距離較遠的下游風力造成影響。所以我認為,風電場與霧霾的形成之間沒有對應關系。
順便說一下,霧是水汽,霾是細小顆粒物,霧相對霾干凈。PM2.5是一個微小尺度,但霾多為大尺度,因為它可以影響到能見度。PM2.5能吸到肺里面,故而引起公眾廣泛關注,不代表其與霾濃度有必然的線性關系。
那么,如何進行霧霾治理?我認為,治理霾的過程比較長,但只要我們科學調度,霧霾天氣依然有可能得到控制。假設地面的排放是定常,在定常條件下大氣的擴散條件不同,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污染物濃度。目前,氣象和環保等部門正在聯動,預測到污染擴散條件天氣有可能出現的時候,就提前開始減排控制調度,這樣就可以利用有利的擴散條件,不必停止生產;當擴散條件不好時,就及早關停,防止污染積累。
治霾根本上還要進行污染源調查,從而控制污染源頭。實際上,對于污染源的問題,現在還有爭論。其實,污染源是可以跟蹤的,采集污染物以后就可能分析出源地。我國臺灣地區分析結果表明,他們的浮塵部分可以追溯到來自于南亞的焚燒耕種。找到污染源后再來控制它,就能夠實現精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