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抒寫耕作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但是當今,土壤退化,恐怕辛勤耕作也未必有好的收獲。
土壤是植被和農業的基礎。森林需要土壤才能生長,我們需要土壤來生產糧食、飼料、纖維、燃料和其他諸多產品。土壤中還蘊藏著世界1/4的生物多樣性。土壤是碳循環中的關鍵因素,它能夠幫助我們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土壤有助于水資源管理和加強抵御洪水、干旱的能力。
土壤的多重作用往往被忽視。土壤不能發聲,而且很少有人站出來為其說話,但它是我們糧食生產中的無聲盟友。我們需要健康的土壤幫助我們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確保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題是“通過可持續糧食系統實現所有人的糧食安全”,口號是“汗滴禾下土,收獲盤中餐”。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將荒漠化定義為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各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對全世界的生態安全、消除貧困、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有26億人直接依賴于農業,而在農用土地中,中度或嚴重退化的占52%。土地退化影響全球15億人。由于干旱和荒漠化,全球每年失去1200萬公頃(相當于每分鐘損失23公頃)土地,這些土地本來可以生產2000萬噸糧食。全球貧困人口的74%直接受到土壤退化影響。
為加強公眾對此問題的關注,1994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將每年的6月17日設立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大會通過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這一公約已在世界各地飽受嚴重干旱和荒漠化困擾的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實施。
今年的全球紀念活動6月17日在米蘭世博會上舉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全球機制聯合意大利政府及其他潛在合作伙伴共同籌辦了此次活動。有興趣的國家特別是參加博覽會的干旱地區國家獲邀參加活動,他們還受邀在各自的展館內開展這一天的紀念活動。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致辭中說,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會削弱人權,首先是食物權,而保障全世界所有人享有食物、水和安全的權利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人類必須改變現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保護能夠提供糧食或淡水的每公頃土地,避免土地繼續退化,同時竭盡所能恢復退化的土地。
根據《2014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2012年~2014年間,全世界約有8.05億人缺乏足夠的有營養的食物,其中絕大多數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雖然全世界在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下的消除饑餓目標方面已有了顯著進展,但各區域間和國家間的進展并不平衡。
消除饑餓需要一個涉及經濟發展、營養攝入和自然災害管理等多方面的解決辦法,而土壤對于消除饑餓至關重要,畢竟人類攝入的食物超過99.7%來自土地。對生產性土地的競爭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而日趨激烈,用于糧食生產的土地會越來越短缺。因此,需要恢復退化的土地,以保障糧食安全。
饑餓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干旱地區尤為嚴重,這些地區的土地蓄水能力差,且極易受到自然和人為破壞的影響。干旱地區的絕大多數人靠當地產出的糧食為生。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在消除饑餓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其營養不良人數仍居于全球首位。
2015年同時也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土壤年”,設立“國際土壤年”的目的是提高人們對土壤在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功能方面重要作用的認知和了解。
為引起人們對土壤的重視,通過可持續糧食系統實現所有人糧食安全,聯合國呼吁:在全世界尤其在糧食短缺日益嚴重的干旱且脆弱地區,通過發展智慧農業及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確保愛護環境且為數百萬家庭尤其是最貧困家庭提供糧食的小農戶能夠獲得技術和土地權。通過借鑒最佳實踐,實現維持生態和保障消費的土地利用的平衡。加大對可持續土地利用做法的投資,以使建立可持續糧食系統成為常規做法。
此外,聯合國認為,荒漠化對受影響國家的安全、和平及穩定的影響雖未顯現,但切實存在。應采取更有效的行動,以應對糧食和水資源短缺以及因環境而被迫移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