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去年開展了“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活動的基礎上,惠州今年又啟動了“美麗鄉村˙綠滿家園”和“美麗鄉村˙清水治污”活動,三大活動被稱為惠州美麗鄉村三大行動。
漆白柵欄、綠葉紅花。在惠州市博羅縣柏塘鎮平南村,一個個“花圃”散布在村居門前。這是平南村已進行半年多的生態治污試驗——“分散式人工濕地+生態溝”污水處理項目。項目實施以來,平南村的生活污水得到凈化處理,實現雨污分流。據了解,這一模式即將在惠州實現更大范圍的推廣。
花圃能凈化污水
26日上午,天下著蒙蒙細雨,騎行記者來到位于象頭山北麓的博羅平南村。在村委會門口,一個大約20平方米的花圃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每個花圃邊上都有著一個用水泥板密封起的集污池,污水從側邊的管道排到河道中時已不再惡臭發黑。記者站在生態治污點邊上,完全沒聞到傳統集污點的異味。
“美人蕉、香蒲、菖蒲、風車草和梭魚草都是根系發達、生存能力強的植物。”負責人工濕地建設技術指導的齊光輝說,這些植物根莖可以吸附和分解污水中的有害物,還可以美化環境效果,且養護成本很低,10平方米的濕地植被成本不過幾百元。
生態溝實現雨污分流
去年下半年開始,考慮到平南村生活污水處理存在難題,惠州市紀委監察局對口扶貧平南村的工作組邀請專門技術團隊對村內情況進行了調研論證,最終決定采用分散式人工濕地技術對村莊污水進行處理,目前建成的第一批8個人工濕地覆蓋了2個村小組、45戶村民,生活污水通過收集管網被引到人工濕地,經過微生物和植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反應,較好地去除氮、磷、懸浮物、有機物、病原體等物質。
在村內,記者還看到了各處分布著新修的明溝和生態溝。盡管近日連續降雨,但從山上沖刷下來的泥水均通過明溝匯入生態溝,不再是過去一下雨就滿路泥濘的場景。雨水與生活污水分流后,也可以被放心地用于農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