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治理空氣污染的歷史早在中世紀,倫敦就開始出現煤煙污染大氣的問題,當時的英國國會還頒布過國會開會期間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撐的工業革命開始以后,由于工廠大多建在市內,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更是急劇增加。在無風的季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過的"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
1952年12月4日,倫敦上空的冷高壓導致大氣濕度增加,風力微弱,污染物難以擴散,嗆人的濃厚煙霧彌漫全城5天之久,幾天內死亡人數比平時增加了4000人,這就是著名的"倫敦大霧"事件。數據表明,死亡高峰與二氧化硫及煙塵的濃霧高峰基本一致。類似的煙霧災害隨后又發生過幾次,對英國人產生了很大震動。
1956年霧霾戰爭的第一槍
1956年,倫敦用一部法律打響了與霧霾的第一戰。在這部《清潔空氣法》中,出現了四條尤為重要的空氣治理方法:
1.關閉市區內所有發電廠:這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拿北京舉例,北京城的東南西北四個角各有一個大型熱力發電廠,是四個重大污染源,處理它們涉及到整個城市供氣供暖系統的極其復雜的改造。而當年的倫敦毅然把市區內所有的熱力發電廠遷移到了城區外。
2.鼓勵工業企業外遷:作為工業革命的主力軍,工業、工礦企業的外遷無疑動用了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可能影響企業的發展。可見倫敦并沒有沉溺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是將環境治理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3.改造傳統爐灶系統:煤球燃燒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微小顆粒物質,加重了空氣污染。于是政府花大本錢用天然氣、煤氣供給爐灶系統。
4.城市集中供暖:通過集中供暖來減少能源資源的浪費,減少了空氣污染的供給源。
倫敦政府的對癥下藥似乎卓有成效,通過法律手段強制實行空氣治理的做法,終于讓倫敦漸回明朗。
20世紀70年代后的持久戰
就像經濟永遠不會停下它昂首前行的步伐,污染亦緊隨其后,以新的形態侵襲。70年代,倫敦從一個工業性城市發展成為商業城市,大量中產階級購置私家轎車,至今已達四百多萬輛車——汽車尾氣成了流動的空氣污染源,其猶如手段高明的殺手,于無聲無息中每年殺死5000多人。新一輪戰爭打響了。這一次,倫敦卯足了勁,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地鐵建設:
作為世界第一個建造地鐵的城市,倫敦的地鐵系統非常復雜。倫敦地鐵每天承載300萬人流,使路面汽車驟減。且地鐵已不僅僅是交通工具的重要組成,更是英國文化不可割舍的特色元素。
2.控制政府用車:
在倫敦,只有首相和內閣大臣有權使用公務車,而首相也經常騎車或搭乘地鐵上班。反觀北京,通過分析,2006年北京的公務用車占到了全市汽車保有量的20%,而今北京有532萬輛車,其中公務車數量可想而知。
3.限制私家車進城:
當然,這是建立在公共交通極其發達的前提下。這也是今天上海、杭州等城市在采取的飽受爭議的措施。雖然這是對外地車的“歧視”,也是一條以金錢劃出的門檻,但確實也起到了限制作用。
4.改造出租車:
由于出租車的老舊,倫敦空氣污染的20%來自出租車。于是政府補貼,將1200倆出租車改裝為電動,并對車齡15年以上的出租車進行吊銷執照以強制淘汰。
5.修建自行車高速公路:
2010年,倫敦第一條8.5公里的自行車高速公路修建完成,可直達市區。未來十年,還將修建11條類似的專用道。既健身又環保,甚至比開車省時間,一舉三得。
6.打造城市“綠肺”:
在倫敦市區以外,保留了4434平方公里的環形綠地,用“綠肺”來緩沖污染,凈化空氣。
7.新材料治理空氣污染:
倫敦的環衛部門使用了一種名為鈣基粘合劑的新型材料。將其涂抹在城市建筑的外墻面,可減少空氣中14%的漂浮物。
8.全民監督空氣治理:
PM2.5監測在1999年就被倫敦引進。2010年倫敦國王學院在全倫敦布置了200多個監測點,并讓每個市民都能下載APP監測空氣質量,并對政府環保工作進行反饋。
其實,不僅僅是倫敦,美國、日本、德國同樣經歷過“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劇。但它們也已回歸潔凈的藍天,我們雖不能拷貝他們的模式,但他們的決心與方法卻能給予我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