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相也邀請馬華騰交流了“互聯網+”,就智慧城市建設形成戰略合作意向,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互聯網+”,而邏輯樞紐則正是上海政府推出的“政務云+”,突破則需要“云調度+”。事實上,在民生這個領域,百度早已經發力,百度健康的凸顯的正是百度的大數據優勢,百度的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也已經具備了規模。同時,各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實現上也是各有突破點,智慧上海的著力點在“政務云”上,貴陽則是靠大數據產業來入道。
也不怪互聯網巨頭進入,有政府相邀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市場巨大,有數據分析師表明,2015年國內智慧城市的IT投資將會突破2400億元,拉動經濟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當前正處于“互聯網+“初級階段的市場總量就達這個數,后面的發展可想而知。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正是”互聯網+”
對于每一個城市而言,”互聯網+”基本可以體現在四個層面上,即“互聯網+城市”、“互聯網+政務”、“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人”。城市對應生存環境,政務對應政府服務,企業對應經濟,人即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城市與人之間,由政務與企業連接,人們在政府的各種政策與服務下有秩序的生存,生活則有企業提供薪資來保證,企業的收入保證城市GDP的增長同時為熱門提供生活及生產資料,人即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無論是城市、政務、還是企業,最終都是為人們創造更舒適更和諧的生存環境。我在《“互聯網+”最終+的是人》一文中講”互聯網+”最終+的是人,與城市存在的道理是一樣的,”互聯網+”最終也是促進全社會產業升級,進而為全人類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互聯網+城市”、“互聯網+政務”、“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人”,四位一體,通過與互聯網融合提升更高的運作效率及更多的附加值,每一個領域的升級是內因,也是量變,當四個領域都量變到足夠高,也就發生質變,這個質變的結果就是當前正興起的智慧城市。
可以說,在總理提出”互聯網+”之前,以上海等為代表的城市已經開始探索互聯網與城市的融合。一方面是借助互聯網推動城市各產業的進步,另一方面也探索如何使用互聯網讓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方便與快捷。智慧城市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為”互聯網+”的提出做了提前的實踐,同時也證明了可以以”互聯網+”的形式來推動全社會全產業升級與轉型。
“智慧城市”的發展意義
智慧城市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型,隨著人類居住環境的惡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變的越來越重要。在城市這個社會生態中,人是主體,所以人的各種行動都影響著生態的千變萬化。譬如過去的多個“五年計劃”以經濟發展為主,中國沒有太多的新興產業,發展經濟就需開足馬力去做生產制造與化工合成,背后犧牲的是人類的生存環境,是PM2.5的不斷上升與二氧化碳的不斷增多。智慧城市正好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智慧城市的推動,一方面倒閉企業放棄落后的產品而升級去做新興的商品,這點與”互聯網+”有異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由于企業從生產到銷售等都有所升級,譬如機器人及3D打印等,化學合成以及高污染的產業會大大的降低,而不是像當前一樣各地嚴打污染。
同時,每個城市的智慧化過程中,都會有行業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升級轉型過程中,這是一個很大的紅利期,也是一個很大的人才缺口,崗位的增多為更多人創造就業機會。還有老生常談的全民創業,智慧城市包含移動互聯網環境建設、智能設備制造與安裝、智慧工作人員培訓上崗、相關的智能產品設計等,這些領域都是創業者們可以關注的方向。
智慧城市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叫法,與前些年的“平安城市”等都是類似的,各級政府也一直在推進與民生相關的新的科技技術。民生始終是最大的消費市場,從民生著手定能催生出更多的相關企業,這也正是拉動內需的一方面。從早年的“電燈電話”到后來的家庭集成信息配電箱,再到智能對講、智能門襟,再到智能家居,智能電網等等,這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往前推行,這個部分到了現在被叫作智慧城市。
而智慧城市,接下來也將成為“互聯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聯網+”是一個整體觀與方法論,智慧城市的實現則是當前實現“互聯網+”的首要任務。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就是“互聯網+”初級階段的一部分,各地政府當努力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