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國家核電成立于2007年5月22日,目前已經在先進核電技術研發設計、相關設備、材料制造、工程管理、運行服務等環節的產業布局方面,形成了由4家全資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兩家參股子公司和6家分支機構組成的核電技術集團。中電投則組建于2002年12月29日,是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目前旗下擁有7家上市公司,是集電力、煤炭、鋁業、鐵路、港口產業于一體的綜合性能源集團,也是國內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另外兩家是中核和中廣核。
然而,盡管身為中央“欽定”的三代核電技術AP1000技術受讓方,技術實力強勁,但由于沒有核電運營資格,與另兩大核電巨頭中核和中廣核相比,國家核電缺乏核電站這樣穩定充沛的盈利來源,綜合實力稍遜。
事實上,中電投在核電版圖中的位置也稍顯尷尬,雖然貴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和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但與中核和中廣核相比,卻是不折不扣的后來者。且中電投的核電設計力量薄弱,在競爭難免中受制于人。
在兩大巨頭合并的過程中,中國核電行業掀起了關于體制改革的大討論,“中電投+國家核電”方案、“核電大一統方案”、“核電總公司方案”等均呈至最高決策者案頭,中電投與國家核電的合并一度受阻擱置,但經過一年的博弈,最終獲準。
分析人士稱,此番合并可以看作是中國頂尖的核電技術公司和擁有壟斷地位的核電運營公司之間的強強聯合,兩家核電公司合并之后,中國核電三分天下的版圖已呼之欲出。
盡快規劃業務上市
據了解,兩家央企合并組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之后,將推動核電業務上市,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也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核電企業,其資產總量預計相當于中核和中廣核之和。此外,現年61歲的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很有可能執掌新組建的國家電力投資集團。
緊隨其后的消息顯示,王炳華宣布,在兩家央企合并之后,將盡快規劃國家核電與中電投的核電業務上市一事。這也將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核電企業,其資產總量相當于中核與中廣核之和。
3月中旬,王炳華談及對未來的框架構思時就已表示,兩家企業合并對國家核電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國家核電在保留原有名稱和功能的基礎上,成為新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國家核電肯定要走獨立上市這條路,一定要上市。當被問及什么時候是最好的時機時,王炳華回答越快越好。
另據核電行業人士透露:“中電投這邊的核電業務一年的利潤也達到十幾億元,兩個板塊加在一起,一共有20多億元的利潤,那么加在一起就是非常好的狀況。”
“也許用不了兩到三年,應該很快。”王炳華透露。至于上市的方式,按照國家核電的目前狀況,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即重新發起,獨立上市或者借殼上市。對于選擇哪種方式上市,王炳華暫未透露。
合并“出海”搶占市場
針對國家核電和中電投的合并,業內認為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國產三代核電的研發技術與核電牌照資質的融合。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國家核電的CAP1400由于技術方面還需要完善,因而遲遲未能落地,兩者合并將有望加速技術成熟并落地開工。屆時,國產核電技術“走出去”將產生華龍一號和CAP1400兩件利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8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已經提出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合作層次。
“從長遠看,中國勢必會參與到國際的核電競爭中去。而這種以強強聯合的方式形成大的集團,更能增強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整體競爭力。”業內人士指出。
但早前也有報道指出,如果說中核、中廣核、中電投及國家核電的新合體,將形成國內核電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中國核電企業尚未站在強者之列。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的核電裝機容量增加至少40%。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70臺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
而核電站在歐美等成熟市場的建設時間已經有幾十年。目前應用的核電技術,也是掌握在阿海琺、西屋、法國電力集團、三菱重工等國際核電巨頭手中,中國國內許多建成使用的核電站,也都有國際巨頭們的身影。
多年來,全球核電市場一直被俄羅斯、法國、美國、日本、加拿大和韓國等少數國家壟斷,中國是后來者,核電出口必須直面和它們的競爭。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海外市場國際巨頭林立,作為后來者,“中國制造”的核電仍想出海一試身手。合并,將力量集中,或許是出海搶占市場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