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天津地區“十三五”充電樁布局建設工作全面完成,天津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走到全國前列。今年4月,天津市政府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簽署《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能源革命先鋒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提出“支持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加強產業合作、業務合作、資本合作,加快新型基礎設施項目配套電網工程建設”。
設施建設:
需求在哪里,網絡到哪里
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是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之一。2018年,天津市政府出臺《天津市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0)》,將“村村通公交”“充電樁建設運營”等戰略納入政府規劃統籌推進實施,把傳統公交站與充電樁相結合,“打包”送到了村民“家門口”,滿足了新能源公交車的用能要求和市民綠色出行的意愿。
天津市公交集團算了一筆賬,同樣是行駛100千米,純電動公交車要比燃油車節省五六十元。從環保角度來看,純電動公交車按照年均運營里程4.4萬千米計算,與燃油車相比,每輛車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24噸。同時,“村村通公交”后站線延長了,老百姓和企業都享受到綠色出行的實惠。目前,天津市累計建成公交充電站110座、村村通客運站20座,為天津市近3500輛公交車提供充電服務,每日可服務市民約120萬人次。
近幾年,天津市的充電設施數量持續增長,但設施布局不合理的情況仍然存在,導致客戶充電難和充電樁沒有被充分利用的矛盾出現。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充分利用能源領域大數據資源,以及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采用外網公開地理信息接口、數據和現有的電力大數據開展融合分析,同時積極協調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獲取基礎數據,經過分析建模,成功建立了充電樁建設合理性評價分析模型。
該模型充分發揮城市能源大數據中心作用,對充電樁利用率進行評價,自動分析判斷選址位置的合理性,并給出優化建議。在優化充電樁布局、節省充電樁建設成本、提升充電站利用率的同時,也為廣大新能源汽車車主充電帶來了便利。隨著“新基建”深入推進,國網天津電力將通過挖掘電力大數據價值,推動充電樁規劃及建設的“精耕細作”。
據了解,2011年以來,國網天津電力堅持“適度超前、以樁等車”的原則,在國內率先探索“充電”和“換電”兩種模式,加快建設充換電基礎設施,努力做到“需求延伸到哪里、網絡覆蓋就到哪里”。“十三五”期間,該公司積極開展充電設施建設,建成“0.9、3、5”(中心區0.9千米、市區3千米、郊區5千米)充電服務圈,率先在國內實現新能源公交車全覆蓋,過境高速充電網絡全覆蓋。預計到今年年底,服務范圍內將累計建成充電站1040座、充電樁8303個。
應用智慧能源控制技術,可以推進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能量互動,探索構建“網、源、荷、儲”協同互動充電新格局。
以V2G技術為例。該技術將電動汽車接入新型車網互動充電樁后,除了可以充電,還能把電動汽車從交通工具變為“充電寶”。電動汽車車主可以選擇在電網負荷低谷時段充電,在高峰時段向電網送電。此舉不僅能夠緩解電網高峰的供電壓力,還能在電網發生故障時滿足緊急狀態下的用電需求,同時車主可以通過峰谷電價差獲取收益,實現了電動汽車與電網的雙向有序互動。
目前,國網天津電力正在加快推進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系統建設。屆時,車主可通過移動終端App設置用車時間,充電樁根據峰谷電價情況自動調節最優充電功率。
同時,國網天津電力也在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在充換電領域的應用,利用科技手段不斷降低公交充電站運營成本。今年5月,智慧公交充電機器人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投入應用。智慧公交充電機器人搭載智能機械臂、視覺傳感器、5G通信模塊等先進設備,可以智能感知公交車輛停靠位置并準確識別車輛充電口,利用機械臂完成插槍、充電至滿電拔槍的整個過程。該項目的研發將大大提高充電站自動化水平,提升充電站安全管理能力,降低綜合運維成本,公交充電站人工24小時值守現象將得到改變。
此外,智慧公交充電機器人還可利用夜間低谷電價有序充電,節省充電運營成本20%。其自身搭載的各類攝像頭與傳感器可與充電站內的監控設備聯動,24小時不間斷完成站內狀態的實時監控與危險火情告警,大幅提高充電站自動化水平和安全運營能力,每年可降低運營成本15萬元。
“十四五”時期,是新能源汽車充電量和用戶規模快速增長的關鍵階段,國網天津電力將緊抓充電出行業務板塊的巨大機遇,為新能源產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