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14點05分,伴隨轉載著超導試驗段電纜的盤架緩緩轉動,國內35千伏高溫超導電纜試拉試驗環節正式啟動。當天的試拉試驗持續到傍晚17時許,收集到了第一批高溫超導電纜在復雜環境下敷設時的牽引力、側壓力等關鍵數據,證實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搶占科技高地 打造示范工程
國內35千伏公里級高溫超導電纜示范工程是高溫超導電纜輸電技術在國內啟動商業化應用,項目選址徐匯中心區域,總長1.2公里,核心技術國產化率達100%。
該項目充分利用高溫超導電纜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點,以35千伏高溫超導電纜替代220千伏常規電纜,提升城區地下通道利用效率,屆時將成為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距離最長、全商業化運行的35千伏超導電纜工程。項目的建設將在裝備制造、建設、運行、維護、試驗、評價等方面形成全球領先的標準體系。
推進試拉試驗 攻克敷設難點
目前國內乃至國際上投運的超導電纜中,全部為短距離實驗或直線點對點供電用途,無需考慮復雜環境下的電纜敷設需求及技術標準,間接導致了該領域的參數空白。
在徐匯區核心區內總長1.2公里的電纜路徑上,除去復雜的地下管道環境。彎曲半徑在多少才能確保敷設時電纜本體不受損?垂直落差控制在什么范圍內才能確保液氮循環的順暢?這些都是未知數。
為了確保正式施工段的順利進行,超導電纜試拉試驗項目應運而生。整個試驗區域位于閔行區吳涇鎮,現場包括一段縱向高差明顯的90米電纜溝橋及1個90度橫向轉角,完全復原了實際敷設線路中難度最大的路段。
應用多維采集 積累關鍵參數
除輸送機、卷揚機等常規電纜敷設設備,當天的試驗現場還配備了多套輔助輸送設備和數據監測裝置。
試拉試驗過程中,現場的90度轉角電纜井及直線井內都均勻分布著安裝上壓力傳感器的輔助滾輪,不間斷地測量并記錄每一個轉彎前后、穿管前后、模擬過橋前后的牽引張力及側壓力大小。現場工作人員則根據數據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輸送機及卷揚機輸出比率,確保整個試拉過程中電纜本體的安全、可控。
同時,通過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型可視電纜頭及測溫光纖的應用,工作人員可以即時獲取通道內部的影像資料及纜芯溫度、伸縮變化情況。下階段,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將對當天采集到的關鍵重要參數進行系統分析,進一步優化施工工藝及環節,并在已經形成的《高溫超導電纜安裝規程(試行)》等具有首創意義的建設標準上完善提升,為后續正式段現場敷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及數據參考。
文章來源:北極星輸配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