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萬億!這是2020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對2019年全年電力市場化交易電量的預估。這個數據雖然還不是最終結果,但能在這樣高規格的會議上提出來,想必2019僅剩的十幾天已經改變不了什么。
(來源:微信公眾號“RANK銳眼電力”ID:ruiyandianli 作者:風刀水寒)
這個結果較2018年的2.1萬億增長了6%,而2018年全年市場化交易電量則相較2017年增長了26.5%,而且當年市場交易電量已經占到了全社會用電量的30.2%。更加引人關注的是,只用了兩年,市場化交易電量就在2016年破萬億的基礎上實現了翻番。
這個數字夠不夠激動人心?銳電君認為,足夠了。2018年,第二產業中的工業用電量約為4.6萬億,眾所周知,市場化交易電量絕大部分集中于工業企業,也就是說,2018年的市場化交易電量占工業用電量的比重達到了46%,已經接近一半。銳電君不敢妄下猜測,不能因為此而斷言工業電量市場化交易的水平。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新電改四年來,電力交易機制正闊步前進,并越來越被接受和認可。
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新電改已經正式走上正軌,為言尚早。雖然,無論是交易機制建立還是輸配電價改革,亦或是售電側放開,乃至增量配電業務放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進展,甚至可以說是取得了階段性成就,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舊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完全打破,改革的進程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阻礙。
在不破不立和先立后破的抉擇中,銳電君認為,如果固守先破再立的思維,客觀上由于舊體制的慣性影響,改革大局難免受到影響,倒不如采用先立后破的原則,通過建立新的規則,并利用新的規則實現舊格局的自我調整。從全國范圍成立交易機構到輸配電價改革推進,恰好遵循了先立后破的思維。
當前電改仍要著重考慮解決如下問題。
一,交易機制的建立與運行之間的不對稱。雖然全國范圍內交易機構都已經成立并運行,但是由于各省對于電改政策理解的不同,導致各省交易規則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此外,由于各地交易中心股改進程的不同,各省對電網公司旗下售電公司參與交易的態度也截然不同,對于盡快實現交易機構獨立運作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客觀上,雖然全國范圍初步建成了市場化電力交易機制,但是各省發電企業、售電企業以及終端用戶對于政策和市場判斷的差異,導致各省購售價差、交易積極性和用戶準入門檻也各不相同,甚至差異還比較大。
二,輸配電價核定周期與短期內電價調整訴求的不對稱。按照輸配電價三年的監管周期來看,雖然看上去并不長,但實際上,隨著電力現貨交易試點的推進,未來全面施行也要不了太久。煤電聯動機制的取消,對未來市場交易價格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而且,2018、2019連續兩年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表明決策層面有通過降電價刺激經濟活力的動因。未來,基于市場和政策雙重因素的影響,隨市場變化實時調整輸配電價的訴求相較以往會更加強烈。
三,發用電計劃放開與各方利益博弈。對地方政府來說,通過行政手段維持地方利益的能力削弱,地方政府稅收、節能減排等指標勢必受到影響。對電網企業來說,傳統的電力計劃調度方式受到深刻影響,對電網完全運行、削峰填谷等帶來新的挑戰。對發電企業來說,計劃放開將導致發電側激烈的市場競爭,排放不達標等一批落后產能面臨淘汰,報團取暖的可能性將會大幅增加,反而對電改進程帶來不利影響。故而,發用電計劃不能一放了之,應充分考慮平穩和超前的平衡,避免各方利益博弈導致混亂和無序。
文章來源:北極星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