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布首份泛在電力物聯網發展綱要《泛在電力物聯網白皮書2019》(以下簡稱《白皮書》)。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國家電網公司將通過57項建設任務和25項綜合示范,重點圍繞著力構建能源生態、迭代打造企業中臺、協同推進智慧物聯、同步推進管理優化4條主線開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
“2019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家電網公司互聯網部副主任汪峰表示,按規劃,國家電網將在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在2024年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目前,其各項建設任務有序開展,建設成效價值正在顯現,作用效果逐步彰顯。
現代技術驅動能源轉型
“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創新舉措,本質上就是推動我國能源電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具體實踐。”正如汪峰所說,我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發展目標,對加快推動電網轉型升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對于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升級、持續深化能源革命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泛在電力物聯網可通過泛在互聯和深度感知,匯集各類資源參與電力系統調節,促進源網荷儲協同互動,實現削峰填谷,推動“源隨荷動”模式向“源荷互動”模式轉變。
如泛在電力物聯網下的新一代智慧車聯網平臺監控系統,就是以優質充電服務為基石和入口,在配電網、用戶、充電樁以及電動汽車之間進行充分的信息交互和分層控制,動態調整充電時間和功率,激勵各方形成更加科學高效、經濟合理的用能模式。據統計,僅國慶節期間,國家電網公司就在經營區域內提供充換電服務91.81萬次,完成充換電電量2103.67萬千瓦時,為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另一方面,伴隨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日漸深入,各種新型用能形式不斷涌現。泛在電力物聯網可通過清潔能源發電全息感知、智能分析、精準預測等方式,有力支撐各類清潔能源接入,提升清潔能源消納水平。同時,還可以通過能源技術與物聯網技術融合應用,推動各類用能設施高效便捷接入、狀態全面感知、智慧互動,促進居民生活、交通、商業等領域再電氣化。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家電網公司在機場、港口、景區等地區,已累計推廣電能替代項目7.5萬個,實現替代電量85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散燒煤超過476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等超過1億噸,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數據融匯賦能產業升級
作為先進技術需求最廣泛、最集中的行業之一,面對跨界融合的加速推進,電網傳統的依靠電量增長、規模擴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面對發展挑戰,國家電網公司選擇通過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加快技術及商業模式創新,進而改造提升傳統業務,培育增長新動能和競爭新優勢,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國網大數據中心副主任陳春霖告訴記者,通過推動電網數字化轉型,泛在電力物聯網能夠全面提升電網的感知能力、互動水平、運行效率和自愈能力,使設備管理更高效,調度控制更靈活,供電質量更優質,大大提升了電網運行安全性。
“按照‘平臺+生態’的思路,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將實現對能源互聯網生態體系的‘引流+賦能’。”陳春霖指出,以電為中心向電力生產和消費兩端延伸價值鏈,泛在電力物聯網將有力促進全環節、全要素供需對接和資源優化配置,拉動產業聚合成長,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構建互利共贏能源新生態。
泛在電力物聯網可實現對全社會能源電力生產消費信息的全息感知和匯聚整合,通過與相關領域數據融合,能夠促進能源電力系統更好地與政務、交通、電信等領域實現互聯互通,提升整個城市的統籌管理和協同控制能力,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據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總工程師陳竟成介紹,目前,由天津電力建設運營的城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已正式掛牌成立,并推出了產業用能分析、園區活躍度分析等能源大數據應用,全力支撐天津打造“城市智慧能源大腦”。值得一提的是,由該中心每月定期提供的“電力看經濟”分析報告,已成為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的定制化產品,為研判經濟發展整體態勢、加快城市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秉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發展宗旨,在不斷推動能源發展的同時,國家電網公司也在不斷努力為百姓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用電服務。由國網打造的“網上國網”可為客戶提供互動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電力綜合服務,實現居民和企業用能業務全程線上辦理,“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提升客戶用電便利度與滿意度。在已上線運行的5家省公司中,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的用戶已達719萬,減少群眾跑腿90余萬次,高壓、低壓業擴接電平均時長同比縮短27%和10%,降低企業辦電成本超過4700萬元,大大提升客戶用電便利度與滿意度,讓客戶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下一階段,國家電網公司將進一步加強與能源電力企業、互聯網企業、裝備制造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的合作,廣泛吸納和應用業界先進成果,與社會各界攜手努力,共同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打造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