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電力需求在2014年至2025年期間將翻一番,期間至少需要1000億美元用于電力投資,以滿足東南亞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動力需求。但是,受限于資金短缺和開發水平落后等因素,東南亞國家除新加坡、文萊外,人均裝機、人均用電量都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年人均用電量基本都在 2000千瓦時/人以下。由于不少東南亞國家并無法確保電力供應穩定,令外國投資者對東南亞國家的電力短缺風險甚為擔憂,投資的減少嚴重影響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表現。
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外國電力企業,看準東南亞國家電力投資機遇,及為解決東南亞國家的電力短缺問題,前往建設發電廠,但我們調研發現,在東南亞建電廠存有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是匯率風險。不少東南亞國家的貨幣貶值幅度非常大,例如緬甸,過去3年其貨幣一度貶值高達60%。由于機電工程和成套設備資金投入量大,資金回收周期長,一個發電項目一般要3至5年時間才能實現資金回籠,如果遭遇該國貨幣大幅度貶值的情況,不少東南亞國家在簽訂具體條款時,又往往傾向讓外國投資者承擔匯率損失的風險,令投資者的資金回籠乃至獲得回報的時間大幅延遲。在這種情況下,已讓不少外國投資者望而卻步。
其二是地質勘探風險。東南亞地貌較為復雜,不少外國電力企業在投資越南、柬埔寨等國的水電廠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對當地的喀斯特地貌狀況不熟悉,導致開工建設之后,才發現僅解決地基問題就已遠超工程預算,更別談要完成整個工程項目了。
其三是勞動力準入風險。環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東南亞國家的勞工組織已更加注意保護就業崗位,由于大型的水電建設和電網建設工程,在用工高峰期往往需要兩至三千名員工,這些員工尤其是技術型員工很大一部分在本地招聘不到,但東南亞不少國家不僅只愿意為這些員工提供商務簽證,還在勞動力準入方面進行限制。我們調研發現,例如在馬來西亞,就規定聘請一名外籍員工,至少需要聘請2名當地員工。而且,部分東南亞國家政府為了調控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這種比例經常有所改變,這就為外國投資者的投資和施工帶來不少障礙。
其四是眾多東南亞國家對發展電力設施的目標都比較宏大,簽訂的協議也不少,但按照約定的時間建造的項目卻不多。原因在于部分東南亞國家政府容易改變游戲規則,無法確保外國投資者的利潤,情況最嚴重的是東南亞某國,該國政府雖已簽約了50個風力發電的項目,但只有5個項目是按照約定的時間修建的。
此外,外國投資者還會遇到東南亞國家的電力輸送基礎設施滯后、銀行對新能源項目信貸謹慎、大面積土地征用困難等因素,導致投資東南亞國家的發電設施更為謹慎、小心,直接導致了東南亞國家面臨電力短缺風險。
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認為,一方面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投資者,通過與擬投資的東南亞國家政府進行更為細致的談判,通過各類彈性和預留條款,以及更為緊密的溝通之外,才能讓雙方共贏。
另一方面,則可參考北美和歐洲的成功案例,當務之急解決東南亞國家當前電力短缺的問題。在北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電網的互聯互通。在歐洲,則已有30多個國家形成了互聯互通的電網。但在東南亞國家,目前的電網尚未有互聯互通,甚至說比較零散也不過分。因此,可以考慮將中國南方電網和部分東南亞國家的電網互聯互通,為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提供更多的動力,當中包含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中國電價比不少東南亞國家的電價低。我們經過公開數據發現,以2017年為例,中國各類型發電成本分別為:火電約0.37元/千瓦時;水電約0.26元/千瓦時;風電約0.56元/千瓦時;核電約0.4元/千瓦時。綜合中國各發電類型占比,中國發電平均成本約為0.38元/千瓦時。考慮到中國出口電力類型主要為火電、水電,其中火電與水電比例約為3:1的因素,我們通過以下公式: 中國售電成本 = 中國國內發電平均上網電價 * 網損折算系數。其中中國國內發電平均上網電價0.376元/千瓦時,網損折算系數 = 1.0672(2017年中國平均網損損耗約6.72%)。因此,可通過公式預測出中國電量出口成本約為0.401元人民幣/千瓦時。而當前部分東南亞國家的電費相對比較高(具體如圖)。
其二,中國有足夠電量可供出口。我們仍以2017年數據為參考,截至2017年底,中國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7.8億千瓦,年總可發電量為15593億千瓦時。2017年中國年設備利用小時數為3789.5小時,總發電量為65000億千瓦時。雖然目前暫時并無公開數據可顯示中國一年可供出口的電量,但我們通過以下公式:可供出口電量 = 年度裝機容量 *(峰谷差調節備用系數-年度裝機利用率)* 安全運行備用系數 * 年小時數,其中峰谷差調節備用系數 = 0.6(取0.6是考慮到峰谷差經過電力經濟運行、市場調節、需求響應等削峰填谷之后的可實現數值);安全運行備用系數 = 0.85(常規電力系統安全備用系數),可以計算出中國2017年可供出口電量為2116.9億千瓦時。作為對比,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實際出口電量為584.08億千瓦時,還有很大的出口潛力。
何況,中國還可以通過調整全面的電力結構,東部先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大量就地利用綠能(光伏/風電/生物質能/氫能等),不足部分再從西部調度過來,西部地區沿國境的國家比較多,可以就近架設跨境電網就近賣電。因此,中國未來仍有大量電力可供應東南亞國家,以支持這些國家的發展。
其三,中國電力此前已有“外送”部分東南亞國家的經驗。我們通過公開數據調查發現,老撾電網2017年向中國采購電總量為0.481億千瓦時,單價為0.0678美元/千瓦時,折合0.455元/千瓦時。2017年中國對越南電力出口1.94億千瓦時,貨值286.2萬美元,平均出口電量單價為0.413元/千瓦時。泰國電網2017年電力進口總量為3.88億千瓦時,平均進口電量單價為0.054美元/千瓦時,折合0.362元/千瓦時。
根據上述數據的分析,我們認為,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臨近,推動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打造電網互聯互通正當其時。
這是因為其一,可將東南亞國家之間較為零散的電網互聯互通擴大。目前雖然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印尼,印尼和菲律賓,以及泰國與老撾等國家,已局部實現小范圍的電網互聯互通。但隨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相應對電力需求也同樣高漲,公開數據顯示,東南亞國家有超過1/5 的人口仍缺乏電力供應,到2035 年東南亞國家的能源需求將增長80%以上。這種情況下,進口中國的電力,打造更大范圍的電網互聯互通,可以緩解東南亞國家的燃眉之急。
其二,不少東南亞國家的民眾對建大型發電設施有抗拒情緒,擔心帶來環保問題,然而,通過從中國輸電,在技術上,輸電主網多數架設在崇山峻嶺人煙稀少之處,不容易形成觀感上的刺激。只有東南亞國家民眾深刻認識到電力好處的時候,在當地再建設大力站及水電站來調節局部不平衡時也就順理成章,并形成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電網的互聯互通。
當然,電網互聯互通也需要各方獲得足夠的保障,才能營造多贏的局面。由于電網是從中國境內向外輻射,加上周邊國家的電力設施普遍落后、缺乏,中國電力企業或可通過技術力量,在當地建電網或把當地電網并入主電網進行統一管理及調度,如果中國電力企業可以獲得電力結算權,則無須擔心進口電力的國家不講信用或財力不足造成中國企業收不到貸款及收不到電費。
其三,中國可打造“電力人民幣元”。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電網互聯互通,可以借此建立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電力買賣交易機制”,這是因為一方面東南亞國家普遍存在的外匯(尤其美元)儲備不足的問題,可以要求他們更多使用人民幣結算,讓當地老百姓知道使用的當地貨幣是與人民幣直接掛鉤或直接使用當地銀行人民幣賬戶直接支付電費;另一方面,用電力作為人民幣“錨定物”,可以增加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使用量,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簡而言之,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電網互聯互通,一方面可以適應東南亞國家經濟崛起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一帶一路”建設讓沿線國家民眾得到實實在在好處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電網互聯互通,中國還能掌控電力結算權和打造“電力人民幣元”,實現政治和經濟雙豐收。
文章來源:國際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