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ERI)30日在北京共同發布報告認為,中國現有集中式風能和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基本遵循了生態保護宗旨。
這份名為《生態友好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空間布局(2016-2030)》報告認為,現有集中式風能發電項目建設,基本遵循了生態保護的宗旨;現有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也基本遵循了生態保護的宗旨,85%的項目位于低風險開發區范圍之內,但西北的部分項目在高風險開發區也有分布,這可能會對生物多樣性帶來潛在的影響。如甘肅的個別項目建設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經受到中央環保督察的問責。
TNC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馬晉紅表示,可再生新能源的建設和發展是清潔的,但“清潔”并不直接等于“綠色”,在可以預見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將會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帶來的足跡可能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社區造成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解決方案,來滿足社會對清潔、廉價能源的需求,同時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對土地和水域的破壞和影響。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表示,中國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逐步顯現。如何平衡可再生能源發展需求和生態環境保護需求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更好地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報告建議,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布局過程中,要加強能源規劃管理部門與生態環境管理部門的跨部門協作,盡早開展可再生能源開發布局與生態保護之間協調性規劃研究工作。進一步加強項目事前審核及環評管理,加快研究并推動實施可落地的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機制,平衡區域經濟發展。
該報告研究運用“發展系統規劃”(DevelopmentbyDesign)景觀尺度的分析方法,對中國已有的中式風能和光伏發電項目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性進行評估,并對近中期生態友好的集中式風能和光伏發電發展空間布局進行規劃和建議。
TNC是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的自然環境保護組織之一,1951年成立,現總部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目前在全球72個國家及地區開展工作,管護著全球超過50萬平方公里的1600多個自然保護區、8000公里長的河流以及100多個海洋生態區。
文章來源:國際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