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在京宣布,我國首個大型商業化光熱示范電站--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光熱示范項目(以下簡稱“中廣核光熱項目”)正式投運,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8個掌握大規模光熱技術的國家。中廣核新能源控股公司總經理李亦倫表示,這是國家能源局批準的首批20個光熱示范項目中第一個開工建設、也是截至目前唯一并網投運的項目,也是我國首個獲得亞行低息貸款支持的電站。
在中廣核光熱項目商運前夕,中國電力報記者深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光熱基地,實地探訪我國第一座并網商運動光熱電站。
我國成為第8個掌握大規模光熱技術的國家
在蒙古語中,德令哈的意思是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地處青藏高原,平均海撥近3000米,日照充足,是著名的陽光地帶。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德令哈成為了中國太陽能光熱產業重鎮。
秋日的德令哈市陽光燦爛,從德令哈市中心往西驅車約10公里后,廣闊的戈壁灘突然出現一片銀光閃閃的拋物面反射鏡,這就是德令哈太陽能光熱產業園。德令哈太陽能光熱產業園區南側,是中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新能源”)德令哈5萬千瓦光熱項目。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廣闊的戈壁灘上,一排排“大鏡子”反射出一片銀光。這些“大鏡子”是拋物面反射鏡,其聚焦點在鏡子中心位置的真空集熱管。據中廣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總經理王志剛介紹,中廣核德令哈光熱示范項目,占地2.46平方公里,相當于360多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采用了槽式導熱油集熱技術路線,配套9小時熔融鹽儲熱,由太陽島、熱傳及蒸汽發生系統、儲熱島、發電島四大部分組成。
王志剛告訴記者,此前記者看到的是德令哈項目的太陽島,太陽島集熱器由25萬片共62萬平方米的反光鏡、11萬米長的真空集熱管、跟蹤驅動裝置等組成,場面浩大、蔚為壯觀。它們就像向日葵一樣,可以跟蹤太陽的轉動,把熱量源源不斷地收集起來。
而佇立在儲熱島的熔融鹽儲罐,直徑達42米,是亞洲最大的熔融鹽儲熱罐。德令哈項目全部采用槽式導熱油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配備了一套低成本、大容量、無污染的儲能系統,當光照不足時,存貯的熱量可以繼續發電,實現24小時連續穩定發電,對地區電網的穩定性起到極大的改善作用。
王志剛告訴記者,德令哈項目于2015年8月主體工程開工,今年6月30日機組實現一次帶電成功。在之后的三個月時間里,項目團隊積極探索光熱電站多種運行模式、優化控制策略、提升運行效率,終使各系統參數達到額定值正式投運。項目年發電量可達近2億度,與同等規模的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10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4200畝。并網發電后,成為了國內首個大型商業化槽式光熱電站,填補了國內大規模槽式光熱發電技術的空白,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八個擁有大規模光熱電站的國家。
2020年底光熱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000萬千瓦
據了解,太陽能光熱發電是清潔、環保能源,與光伏發電相比具有連續、穩定輸出的特點,可以彌補光伏發電的各項短板,是一項具備成為基礎負荷電源潛力的新興能源應用技術,潛力巨大。我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光熱發電尚屬于朝陽產業。
依托該項目,中廣核還獲批建設了國家能源光熱研發中心。“德令哈項目的正式投運,意味著中廣核已具備大型光熱電站系統集成的核心能力,初步具備建成我國光熱產業鏈的能力,以及建立光熱行業技術與標準體系的能力。”中廣核新聞發言人袁昌紅表示,德令哈項目及國家能源光熱研發中心將為我國未來大規模光熱發電項目提供重要支持,為國內光熱行業發展積累工程建設、運營維護和項目管理經驗,為更安全、更經濟地建設大規模光熱電站奠定堅實基礎。
李亦倫告訴記者,9月18日,全國太陽能光熱發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通過了由中廣核新能源主編的光熱發電技術標準體系,這意味著中廣核實現了在我國光熱產業中項目建設和技術標準的雙引領。為表彰德令哈項目在推動中國光熱事業發展中做出的突出貢獻,2018年第五屆中國國際光熱電站大會授予該項目“示范項目推動獎”。
2016年,國家能源局公布的全國首批20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總計裝機容量134.9萬千瓦,分別分布在青海、甘肅、河北、內蒙古和新疆。這僅僅是開始。根據國家能源局下發《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到2020年底,要實現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是首批光熱示范項目的七倍還多。
中廣核德令哈光熱項目是國內第一批光熱示范項目中首個開工的項目,也是截至目前唯一并網的項目。和中廣核德令哈光熱項目同處于德令哈太陽能光熱產業園的首批光熱示范項目還有,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的熔鹽塔式5萬千萬光熱發電項目,國電投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水工質塔式13.5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而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要求,首批示范項目原則上應在2018年底前建成投產。一旦首批示范項目進展順利,第二批示范項目將相繼推出。
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