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內核電穩步重啟后建設的提速以及核電設備和工程材料國產化進程的加快,核電關聯產業紛紛蓄勢待發,意圖搶抓機遇,謀求發展升級。
“目前國內在建核電機組31臺,占全球在建核電機組的40%。”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日前在“2013年全球公用事業與能源大會”上表示:“根據當前核電發展規劃,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中國都將是全球最大的核電市場。”
資料顯示,中國當前在運核電裝機容量為1356萬千瓦,按照此前出臺的核電發展規劃,到2015年,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到2020年,核電的規劃裝機容量則將進一步提高至5800萬千瓦,并且在建3000萬千瓦。有市場機構預測,到2020年,國內核電產業市場規模將超千億元。
核電業主多方開拓,力保天然鈾穩定供應
天然鈾作為核電機組的“糧食”,是核電批量發展和規模建設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證,其穩定供給對核電具有重大戰略價值。考慮到天然鈾作為特殊戰略資源的敏感性,開發鈾礦業并使其具有相當規模是我國自力更生發展核工業的大前提。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我國核電規模化發展步伐加快,對天然鈾保障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天然鈾產業進入了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2012年年底公布的內蒙古大營鈾礦,是目前國內已知最大規模的鈾礦床,據估測該地區控制鈾資源總量達到世界級規模,這一成果結束了中國無世界級鈾礦的歷史。前不久,中國在非洲最大礦業投資項目——中廣核鈾業公司旗下的納米比亞湖山鈾礦項目正式開工,預計2015年底投產后,項目生產總量可滿足20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近40年的天然鈾需求。
早先據消息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國內預計將有三到五個鈾礦大基地建設計劃落地。中核集團地礦事業部副主任、總工程師張金帶曾明確表示:“積極推進鈾礦大基地建設對提高我國鈾資源保障能力和鈾礦山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4月11日,中核集團江西相山鈾礦大基地建設千噸級示范工程總體實施方案已通過評審,標志著江西相山鈾礦大基地建設計劃落地。
為適應核電批量規模建設的燃料需求,滿足發展核電的長期遠景儲備,我國提出適度超前發展核燃料產業,建立國內生產、海外開發、國際鈾貿易三渠道并舉的天然鈾資源保障體系,切實為我國核電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地方政府積極籌建產業園區,上馬核電項目
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中國一重、東方 電氣等企業為代表,以上海、東北、四川三地為中心的三大核電裝備生產基地。面對巨大的核電產業市場,各核電大省都躍躍欲試,期望依托在建核電項目,搶抓核電發展之機,一些地方政府開始規劃核電產業園區,記者注意到,從去年10月份至今,上海、廣東、山東、江蘇、遼寧等地明確了創建以核電為主的產業園區,有的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
公開信息顯示,上海計劃到2015年初步構筑起以核電成套設備制造為主體,兼有核電設計、服務和出口的產業集群,形成設備成套和系統設計能力。上海電氣落戶臨港地區,大力推進核電制造基地建設,在臨港建設集約化的核電設備制造基地,形成了國內最為完整的壓水堆核電站主設備制造能力,建立了較完善的核電質保體系。今年以來,江蘇省打造核電產業園的步伐也在加快。據了解,位于南京的濱江核電裝備科技產業園將是江蘇規模最大的核電裝備產業園,如今已初見雛形。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山東等省甚至規劃了多個核電產業園區。據了解,廣東省長期以來積極發展核電裝備產業并致力于打造核電裝備基地。目前,東方 電氣、西電集團等裝備制造企業的入駐使廣東南沙重型裝備基地已初具規模。與此同時,江門臺山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和深圳新能源(核電)產業基地也已完成規劃工作,正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山東省目前規劃了海陽核電裝備制造園區、萊山核電產業園區和淄博核電配套材料產業園區等三大園區,其中海陽核電裝備制造園區依托海陽核電站、石島灣核電站的帶動,規模初顯。
總體而言,國內目前規劃的各大核電產業園區定位高度趨同,主要集中在核電裝備的制造、研發、設計及成套供貨能力等方面,有重復建設之虞。中投顧問研究院任浩寧接受采訪時表示:“地方政府規劃核電裝備產業園區,主要是考慮到核電產業給地方經濟帶來的拉動效應,而并未從宏觀角度衡量核電行業的整體走勢。”業內人士不無擔憂地表示:“如果地方政府、相關企業不對核電行業長期發展趨勢做全面研究而盲目設立核電產業園、引進核電裝備項目,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結構失衡等問題將接踵而至。”
制造企業謀求產業升級,搶占市場份額
中國的核電發展經歷了建設初期“全球采購”到成立專門的核電研發機構,再到敢為天下先上馬三代技術的“引進+國產化”歷程,核電產業謀求自主化、國產化的努力,有力地帶動了國內核電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相關信息顯示,目前我國核電站總體國產化率約為50%-60%,據最新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這一數據需超過80%。
在核電投資中,基建、設備和其他項目分別占40%、50%和10%。其中設備投資方面,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和輔助設備分別占設備投資的40%、30%和30%。如果按照2020年我國在運在建核電總裝機容量8000萬千瓦來計算,我國核電總投資規模將高達萬億元。如果按核島、常規島、輔助設備國產化率分別為70%、80%、90%計算,那么未來十年國內核電設備制造商將分享超過3000億元的市場。
公開信息顯示,我國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核電配套工業體系和能力,基本實現二代改進型核電設備的全面國產化,國產化率達85%。但三代核電裝備的國產化水平仍然較低,市場潛力看好,尤其在一些國產化率較低的核級部件和材料領域,市場前景更為廣闊。
一國內閥門制造企業員工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核電站核島和常規島部分所用閥門多需進口,對外依存度較高,所以國內閥門制造企業在核級閥門領域將大有可為。”國內閥門企業抓住機遇搶占市場份額,促進自身產業升級的同時,也能夠完成提升設備國產化率的政策要求。而作為核電站運行操作與監控的中樞神經,核級儀控系統是確保核電站安全可靠運行的重要裝備,也是核電未來發展的趨勢。據了解,從我國已建成的核電廠來看,除田灣核電站之外,大多數核電站基本采用模擬技術的儀控系統,只有部分系統采用了數字化技術。據估算,核級儀控系統每年可能形成的產業規模達45億元以上,未來實現核電數字化智能化系統的企業將會成為最大受益者。
核電產業作為新興市場,其廣闊前景極具吸引力,業內專家表示:“核電裝備尤其是主設備和大型鍛件的國產化,使我國的重型裝備制造業在完成核電設備重大技術突破的同時,也實現了制造能力的跨越式發展,由此可提升我國重型裝備制造業水平,拉動其向高端制造業轉變。”
作為特殊高新技術產業,核電安全是首位的行業特性,其不僅標高了核電裝備行業的進入和退出門檻,更使整個產業對產品質量、技術儲備、管理水平等都有著更為苛刻嚴謹的要求。東方 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高峰告訴記者:“每一件核級部件和材料都關乎著核電站的安全,企業必須生產出質量過關,經得起檢驗的核級產品,才有進入核電產業供應鏈的資格。所以說核電產業鏈上的各種產品的國產化對國內企業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