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地時間12月10日-11日,全球能源互聯網中歐技術裝備研討會在柏林召開。會議由國家電網公司和德國電氣電子及通信技術學會共同主辦。參會專家認為,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挑戰,國與國之間在智能電網方面應加強標準、技術等方面的合作。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指出,中德兩國政府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雙邊合作重點項目,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新能源等方面有著一致的目標。中德已就“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達成多方面合作。為了,加強全球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重大裝備領域的合作,將深化中德兩國乃至中歐經貿往來和技術交流。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認為,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帶來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三大嚴峻挑戰。采用碳定價、碳交易等方式解決問題,舉步維艱,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以年均2%的速度增長。應對挑戰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實施“兩個替代”,即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能源消費實施電能替代,擺脫化石能源依賴,走清潔發展道路。
劉振亞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和信息互聯網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全球互聯的堅強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在全球范圍大規模開發、配置、利用的基礎平臺,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
他進一步介紹,從功能和作用看,全球能源互聯網還是集能源傳輸、資源配置、市場交易、信息交互、智能服務于一體的“物聯網”,是共建共享、互聯互通、開放兼容的“巨系統”,是創造巨大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的和平發展平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總體可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三個階段,到2050年基本建成,屆時,全球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達到80%,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僅為上世紀90年代初排放水平的一半,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
德國電氣電子及通信技術學會董事長漢斯·海因斯·齊默爾則認為,聚焦全球能源發展的未來和能源轉型所面臨的形勢和挑戰,為了發展一個適應未來的能源系統,必須在發電、輸電、配電、以及能源消費終端都實現自動化。
規范化與標準化是發展智能電網和未來智能能源系統的基礎前提。全球智能電網發展的關鍵,有賴于國際標準的實施。德方已提出智能電網標準路線圖。他對此建議,希望中德能盡快在能源系統智能化方面達成協議,使從今天的智能電網到未來智能城市的一切能夠盡快實現。
來源:中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