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電力體制改革相對于發達國家仍處于起步階段,世界范圍的電改起始于1982年的智利,后續大部分歐美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陸續開始改革,以1989年開始的英國電力市場改革的影響為最深遠,對后續歐洲、北美和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電改帶來很大借鑒意義。縱觀全球電改浪潮,先行的國家已經通過實踐證明了大量的有效改革措施和解決問題的制度策略,無一例外的在發電市場和零售市場引入了競爭,通過公平競爭的市場化手段優化電力產業資源的配置。
我們認為在電力體制改革的初期,市場參與者結構調整和建立合理的交易機制是近期電改的最主要的兩大變化。全球的電力市場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是放開發電和售電的準入門檻,將新的市場參與者引入原有的壟斷市場,開放順序也都按照電力銷售的物理走向,先發電側后售電側,尤其在備受關注的售電側,市場開放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和電力市場的繁榮與否。另一方那面就是建立活躍的電力交易市場,并通過完善定價機制和交易規則而引導市場進行高效合理健康的競爭。當然輸配電價核準和發用電計劃等方面也會有相關配套文件進行指導改革,但主要還是作為前提基礎性制度建設,服務于放開售電側市場和建立交易制度。
售電環節重組的預測:配售一體化和獨立售電商共存,從躉售模式和零售模式共存。目前電網公司已經明確會參與一些保底售電業務,并有一定的可能性參與競爭性售電業務,同時電改中明確會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即會有大量新的售電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售電側的市場格局將從配售一體化逐步過渡到售電獨立。國際上基本的發展路徑都是從縱向一體化,到單一買方,再到躉售競爭,再到零售競爭。其中電改的高潮部分就是打破單一買方的壟斷,各別地區大面積采取零售競爭也被證實并不能完全適應電力的供需關系,所以我們預測我國電力市場會在非競爭性地區主要實行躉售的電力市場結構,競爭性地區采取零售的結構。
按地點劃分為場內與場外相結合的市場組織形式。場內交易就是在類似股票市場的交易所內進行交易,一般采用競價和拍賣的形式,市場透明而且采取保證金制度可以規避信用風險,一般對時間要求較高的市場比較適合場內交易,因為場內的交易速度快,風險低。場外交易的交易的合同、時間和地點比較靈活,所以一般中長期合約市場比較常采用雙邊交易,供需雙方不經過交易所而直接進行面對面或經紀人撮合交易。按合約時間劃分為中長期(年、月)市場、日前市場、實時市場。合同市場的本質是平穩現貨市場的價格。合同市場反應電能的中長期供需關系,幫助實現了電力的“虛擬存儲”;日前市場由交易中心每天組織,為滿足短期負荷不平衡組織的競爭;實時市場在實際生產前幾十分鐘到幾小時,根據系統負荷為平衡電量而組織的電力交易市場。按交易標的劃分為電量交易、容量交易、輔助服務交易和發電權交易。
電改9號文開啟新一輪電改,配套文件逐步落地。2015年3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下發了“電改9號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作為本輪電力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此次電改方案的核心是“三個放開、一獨立、三個強化”,即有序放開競爭環節電價、配售電業務和發用電計劃,并獨立交易機構。本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推進電力交易的市場化。從大用戶試點到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從售電業務放開到獨立交易機構,各種改革的本質都是在為最終活躍的電力交易市場化奠定外部環境基礎。同時電力體制改革也是一個打破壟斷的過程,從最早期的國家電力公司的縱向一體化模式,到目前的國家電網公司唯一賣電方的模式,前者的模式已經通過“廠網分開”打破壟斷,后者的單一賣電方的壟斷模式,將在本輪電改中被打破。
電改后電力用戶側將產生很多新需求,用電服務市場迎來行業爆發。電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電力用戶側的市場化和用電的民主化,以市場化的手段推進電力需求側的技術進步,電改的加速推進引導電力市場更多的關注從用戶側角度去解決問題,為需求側管理的大發展創造環境。更先進高效的電力需求側管理為用戶側接入分布式電源、儲能電池、電動汽車等提供了可能,實現用戶自主購電,電價通過市場化機制形成,打破原有電網公司到用戶的單向一體化用電模式,為能源互聯網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互動提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電改后電力用戶側將產生很多新需求,比如用電信息平臺,網絡售電交易平臺,用戶運檢托管服務、用電節能服務、分布式電源接入后的用戶用電調度,配電網智能化等,都是從用戶的需求出發衍生出的各種細分行業。
投資建議和策略:通過對比各國的電改路徑,可以看出全球的主要電力市場體制改革無一例外的在發電市場和零售市場引入了一定程度的競爭,所以我們堅定的看好售電側放開后帶來的投資機會,主要抓住三條主線:一是用電服務企業,在電改后更能開展更多的新型服務,比如利用利用自身的客戶優勢的從用電托管轉型為電力零售公司,并逐步發展成為綜合用電服務企業,以及致力于從事電網內部電力服務的二次設備企業;二是地方能源企業,按照前期輸配電價改革的按省份推進的方式,我們預測售電牌照有可能在國家發改委和地方發改委同步發放,地方性能源平臺企業背靠地區發改委和能源局,地區性優勢明顯;三是大型發電企業,大型供電企業在較大的區域內具有一定的壟斷優勢,且其單位發電成本更低,控制成本能力較強,可以在競價中以較低的價格獲得更多發電量,而發電小時數的提高將改善盈利情況。
來源:中泰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