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已擺在面前,中國核電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保持優勢、保持快速發展,則是“走出去”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期,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捷報頻傳。不僅分別與伊朗、肯尼亞等國家簽訂條約,合作開展核電項目,此外,中法核能合作進一步深入,已經與英國就在英國東部布拉德韋爾建設核電站達成了協議,這將是中國在西方國家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意味著中國核電“借船出海”已經著陸。
核電等高端裝備“走出去”,是中國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我國“一帶一路”的戰略中,核電和高鐵一樣,具有核心技術門檻高、初始投資高、行業壁壘高和行業牌照稀缺等特征,都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產業。目前,中國海外核電項目的建造和運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部分核電設備已經實現國產化。核電成為繼高鐵外的又一張國家名片,也是時候“走出去”,自己“造船出海”了。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核電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最快時平均每17天就會有一座新核電站投入運行。上世紀8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由于1979年的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事故以及1986年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全球核電發展迅速降溫。特別在過去四年,福島事故的發生令人談“核”色變。
但是,盡管核電發展因事故頻發遭到了世界各國政府或保守或妥協的應對政策,元氣大傷,卻像打不死的“小強”,似乎沒有什么能阻擋它的崛起。隨著能源的緊缺和環境污染加重,核電作為清潔、高效、可大規模使用的清潔能源,成為不可替代的“新寵”,而從經濟角度看,核能也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根據瑞士最新的一項調查,至少目前看來,核電的成本比水電以及風電要低50%以上。從全球來看原料也充足,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世界上有能力的國家競相提高自己的核能開發力度。估計在人類未找到新的電力產生方式取代核電之前,世界對核電的需求依然會保持強勁增長。
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的沖動十分迫切,對核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量很大。雖然中國核電發展比別國足足晚了30年,但通過這幾年國家政策鼓勵扶持,核電產業迅猛發展,很多核電站同時開工,如今在建設規模上已領跑于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第一。目前已經掌握三代核電的先進技術,因為核電建設的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在國際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支持中國核電出海,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擴大產品進出口,既著眼當前,又顧及長遠,能實現我國和進口國雙方互利共贏。這樣做,有利于拉動國家內需,有利于拓展我國發展新空間,也有利于為中國與發達國家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創造更多機遇。
當然,核電“走出去”也會和高鐵“走出去”一樣,道路曲折,相信會遇到不少困難和阻礙。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70臺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盡管核能工業科技含量高、系統復雜、研發周期長、投資巨大,只有少數大國可參與并主導全世界核能的發展和產業化,但顯然,想要品嘗大蛋糕的不只有中國。就連吃了一塹的日本也已于今年7月8日,向川內核電站一號反應堆添加燃料棒,不顧民眾反對,堅持重啟核電站。
現在的問題是,機遇已擺在面前,中國核電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保持優勢、保持快速發展,則是“走出去”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面對國際核電市場激烈的競爭形勢,筆者認為,第一,需要突破技術瓶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定不移推進核電技術自主化發展;第二,政府要參與合理引導和大力支持;第三,要整體出擊合力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國際核電市場競爭。另外,還要堅持“融入當地、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模式,加強與國際國內同行的合作,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和核電走出去。(作者系財經評論人士)
來源: 國際金融報